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意义上的教育价值观表现为课程教育客体属性与学生或社会主体需要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的课程教育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从“语文是介质”的本体论出发.语文教育必须消除心、用割裂,书、人对立,个体与社会偏执一端的错误观念。坚持心用一体,坚持读书与做人的统一,坚持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惟有如此,才能正确认识、充分发挥其育人、树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综合课程必须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出发,开发相应的贴近学生的实际自然生存空间、贴近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氛围的活动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习技"和"学政",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内在和谐发展的教育大目的.  相似文献   

3.
赵军 《文教资料》2011,(8):42-44
语文教育应体现出双重关怀: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同社会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和谐的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个性,"德"与"育"应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培养和谐个性服务,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能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波 《教育研究》2023,(5):92-102
课程内在包含着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功能,二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打破学科边界,将思想政治教育之德育融入专业课程之智育,为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在课程思政导向下,价值观育人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对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将蕴含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价值话语体系融入专业知识话语体系,从育才、育志、育心、育德的多重目标维度实现受教育者“求知”与“立德”的协同进步。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依然存在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育人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知识讲授与价值观引领未能充分结合、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与价值观育人维度不匹配等问题。在实现路径上,应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认知、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尽快破除价值观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以专业育人和价值观育人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语文,真好     
语文是汉语文化的浓缩,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性美。只有坚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和谐相处,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才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它明确了此次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聋教育永恒的课程价值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听障学生的作文教学也应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生活是他们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泛人文性"现象的出现,既有社会文化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也有语文教育内部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目标的模糊表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只有在坚持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的智德,才能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综合课程必须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出发,开发相应的贴近学生的实际自然生存空间、贴近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氛围的活动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习技和学政,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内在和谐发展的教育大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就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教育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语文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让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还原每个个体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其潜藏的生命能量,让语文闲读教学摆脱“少、乱、差、费”的恶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课程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珍惜心,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