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舟 《文化交流》2013,(5):74-77
前不久,我参加省里一个翻译工作会议。会上,浙江工业大学英语老师张建青博士发言中有一趣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在纽约孔子学院工作。有天,他问美国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中国大诗人寒山……"学生们摇摇头说。寒山,立即勾起了我对六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在《风景名胜》杂志社工作。有天,我去天台山那茂林掩映下的国清寺采访。当我步入那寂静的大佛殿时,忽见殿壁上贴着一张偈语,上写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张偈语,揭示了人生  相似文献   

2.
去年春节,父亲带我到福州与中国亲人一起共度佳节,让我感受一下中国春节真正的传统文化与习俗。除夕那天我们便到达福州,来机场接我们的是爸爸的堂哥。到了他们家,我发现亲人们都急切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看到我们,他们马上将我们请进屋里,一边寒暄问候,一边将上等好茶端出来让我们品尝,使得这寒冷的冬天都变得温暖了起来。当晚,伯伯家准备了一大桌菜肴点心都丰富的年夜饭。我知道中国人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3.
行走俄罗斯     
俄国朋友奥列格 他与我的俄罗斯之行分不开,我的俄罗斯之行实际上是奥列格式的访问。 我们是2002年10月16日从华沙赴莫斯科开始访问俄罗斯。大概这是最小的一个中国作家访问团,两人,还有一位是湖北作家协会的副主席韦启文先生。没有随行的翻译,在国内与俄方联系好了,由接待方找一个翻译。 下午两点过了边防关,走出俄罗斯机场的出口。一群接机的都举着牌子在等人。老韦推着行李车,我在人群中来回探看,没有接我们的牌子!这下子麻烦了。我们不懂俄文,也  相似文献   

4.
76年前,一个中国人孤独地踏在奥运会的跑道上,那是中国人关于奥运的悲情记忆。今天,中国运动员作为东道主又是人数最多的团队出现在自家门口的赛场上,这是历史的变迁,也是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6.
金信 《文化交流》2002,(4):14-19
2002年1月18日,我从仁川机场起飞,一个多小时后飞临南京上空,一场瑞雪覆盖了古城,风光无限,我的心情也如这白雪一样清新平静。此前女儿从美国打来电话,劝我不要再这样忙碌,我告诉她,我到南京是会会老朋友的,她听了立刻赞同。这是我的第40次中国之行。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人报》2月5日我和妻子窝在我们武汉的公寓里,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圣诞岛(澳大利亚撤侨后的隔离所)吗?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第一个麻烦是,我们需要从武汉的家到出发点,这需要我们和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人接近。而到目前为止,我和家人一直保持着和别人合理的隔离距离。在这一点上我不想妥协。此外,我不确定我在中国或者澳大利亚的隔离所,哪里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圣诞岛毫无疑问没有武汉这样全面和现代的医疗服务。尽管澳大利亚政府试图纠正这一问题,但我对武汉这里的医疗服务水平没有任何担忧。  相似文献   

8.
有时我想,中国人大概很难想象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的困难。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词,然后同学们得说出它的同义词。每当一个同学说完以后,老师就把那个词写在黑板上。有个词我的意思是想说“打算”,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是“大蒜”。然后她问我:“你喜欢吃大蒜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当时我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及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在这些讲话里,他引用古诗词、中国俗语,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出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公众如何看待中国?这个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成为国内中美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原因有三:第一,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民意往往对政府决策有显著影响。知道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一行5人乘坐CZ9132航班由北京飞往西宁,下午到达西宁曹家堡机场。一走下悬梯,西部干燥、雄浑的黄土高坡映入我的眼帘。我们到西宁这天,是西宁入夏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天,早已在此等候的青海武警总队李峰副政委热情地把我们迎到青海胜利宾馆。军旅生涯磨炼出的军人的豪爽、热情、果断的性格我早有领教,但在李峰政委身上我还看到了中国当代军人新的风采——文人、学者的儒雅风范、幽默热情的谈吐和广博  相似文献   

12.
<正>五四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有说服力的探讨。我认为五四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有以下一些原因。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美藉华裔学者张灏先生称1895年到1927年为中国思想的过渡时期。我在《社会结构变迁和近代文化转型》一书中称这一时期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时期,或加速度转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我主讲的总裁咨询课上,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祝合良教授提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到欧洲旅游,能买回一堆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如果外国人到北京,你说他们能带回去什么品牌?烤鸭?吃到肚子里了.长城?留在相机里了.还有什么?我一时无语.回想前不久到日本考察,日本企业家认真地说,中国要做品牌还要20年.为什么?回答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消费者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我要讲5个年份,首先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乱,在法国有巨大的街头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了,但是的确这一切的原因都与我无关。但是那一年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也在全世界站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中美各自的文化源泉 山奇:文化的冲击首先是对保守的冲击。越是保守的地方越有冲击力。欧亚伦:从中国文化的源泉跟美国文化的源泉上来看,如果你从两三百年的历史上去看,中国跟美国的文化是很类似的,非常类似。我可以给你看好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在法国做生意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因为生意上的事情,需要从巴黎乘坐法兰西航空公司的飞机去德国汉堡。这趟飞机他坐过很多次,是一趟直达的班机。但是这一天晚上,飞机行程刚过一半的时候,却突然降落在一个不知名的机场。乘客们开始疑惑起来,他也连忙问身旁的空姐发生了什么事情。空姐微笑着细声解释说:"我们只是中途停下来加油而已,因为今天,我们的飞机人员超重了,起飞时卸下了部分燃料……"  相似文献   

17.
一位多次出国学习和工作的同志曾说:“70年代我在外国时,把《人民画报》剪下来贴在宿舍墙上,那时画报就是我心中的祖国。到了8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多了,光靠画报已经不够了,《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编者)就成了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媒介了。”还有一位同志说过,在美国的两年里,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与一个校方官员第一次见面时,他顺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一本《中国建设》说:“我了解中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的确,在几十年中,外文局各外文刊物作为中国对外宣传仅有的几个主要媒体,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人们听到的信息似乎是各刊发行量不断下滑、下滑……不错,现在外国人要了解中国太容易了,且不说数千万人的“大出大进”,也不说有多少外国电视台、通讯社驻京记者源源不断地把信息发到世界各地,仅就外国报社记者的文章就足以拉走我们的大批读者。在这些驻京记者与外国读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甚至是共同的偏见。外国记者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且不轻车熟路!而我们要用外国人的文字为外国人办刊,困难何止一条、两条……然而,要全面、真实地对外介绍中国,我们自己不干,难道还能指望外国人利用他们的工具为我们的事业呼唤吗?难道我们能企望外国传媒向国际读者解疑释惑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革办好刊物。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各刊都在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子。这种探索的核心是针对各自的读者群,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办出各自的特色来。我国的外宣离不开外文刊物,而外文刊物要想巩固、发展,只有继续改革,办出特色。我们期待着各刊的领导、编译出版人员在新的一年里,拿出更大干劲,继续苦练内功,深化改革,为对外宣传开辟更加广阔的阵地。  相似文献   

18.
苏州行纪感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2,(3):177-178
1984年5月,我还在营口市工作的时候,曾与当时的市长白立忱同志一道,率领学习考察团到江苏等地参观、访问。第一站是常州,洽谈建立友好市的事宜;第二站便是苏州,学习那里发展建设的经验。一下火车,就受到了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在前往宾馆途中,接待处长问询我们:"各位可曾到过苏州?"听我说是第一次来,处长便热情地介绍了市情。他说,苏州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古代,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女儿美国留学8年了。她是高中毕业赴美读大学的,去年是她博士毕业的日子,作为父母的我们,兴奋不已。 8年间,回来了两次,第一次回国是她3年读完马里兰大学的暑假。 在机场,我们欢迎女儿回国探亲,女儿留洋3年,变得怎么样了?是不是成了一个洋里洋气的女孩?会不会成了在马路上看见的那洋妞的模样,黄头发、大爆炸式的发型,是不是穿的一件露脐衫……想着想着,想不到女儿已站在了我们的面前,天真的叫  相似文献   

20.
感谢白玉兰     
在1997年3月的一个雨天,我们第一次来到了浙江省。我的丈夫将参与建造中国最特殊的发电厂之一——天荒坪抽水蓄能电厂。从杭州机场出来后,我们的汽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后终于抛锚了。我站在路边雨雾中,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偏远的中国野外,沮丧地四处张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