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以前是东吴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东吴政权可以称为幕府政权,其中央机构主要是幕府,地方机构的特点是多用武将为郡县长官。幕府政权是孙策、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建立的,它虽然在孙氏稳定江东的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幕府中央机构的弊端也日渐突显。直到孙权称吴王以后,孙氏才废除了这套机构,彻底解决了政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曾在《孙吴奉邑制考略》一拙文中指出:“关于奉邑制度实行的年代问题,综观前述十二例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时间规律:除徐盛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可能在孙权黄武初年外,其余十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均在建安时期。……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自黄武元年(221年)以后,奉邑制已经不存在了。反之,自黄武元年以后,封爵之名出现了……而黄武元年之前的建安时期,却无一人有封爵者。奉邑制的结束与封爵制的实行,在时间界限上如此前  相似文献   

3.
档案资料记载表明代武官及其家属的优养,主要包括对老疾武官、残疾应袭舍人及故官遗母、妻、女等人的优养。明朝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武官优养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永乐元年新旧官的划分,人为地造成武官之间的不平等,导致军队内部的分化,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夏、商至民国,历代一般称军事为“武事”,军事官员一般通称为“武官”,军事官员制度统称为武官制度。武官制度是中国历代官制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为非军事官员的“文官制度”),其内容主要为武官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中央武官与地方武官两大部分,亦包括  相似文献   

5.
虽然明代的卫所武官皆为世袭之职,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类型的类别,其原因各自不同,利用明代“武职选薄”档案,对卫所武官的类型划分加以考察,有利于对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八大名楼黄鹤楼:人称“天下第一楼”,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岳阳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北宋岳阳郡守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应邀撰《岳阳楼记》。岳阳楼多次兴废,清光绪六年(公...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吴的杰出政治家,鲁肃业绩的特点是善"解大数"。所谓善"解大数",是指他遇事善于把握大局,从战略上观察和解决问题。其突出表现是他背弃袁术,投奔孙氏,为孙权谋划"鼎足江东"的"帝王之业";关键时刻,抢占先机,策划孙刘联盟,促成赤壁之战的战略性胜利;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针,图谋东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鲁肃是孙刘联盟先行者和奠基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行政监察是国家行政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以权制权、纠举不法的专门政治活动.早在我国汉代就已建立了独立的专门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开始向制度化、法律化发展.文章阐述了我国汉代行政监察的基本制度,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汉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在秦朝监御史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对巩固和维护封建集权政治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刺史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其后来的地方官化,对我国古代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向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较早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的官僚体制。赵国实行的郡县制、"因能而授官"和强化君权的考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赵国官职分为以相邦和大将军为首的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官制体系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1.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文献记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是由说唱兼备的话本发展而来的“平话小说”,《小五义》还保留了较多的说唱文学的特征。由此可见,说话艺术一直绵延到清末,话本作为俗文学,具有口头文学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吴中四士”因籍贯俱为吴地而得名。吴地由“尚武”转向“崇文”的民风和奢侈的的社会风气铸就了“吴中四士”潇洒放旷的性格,多水的环境与山水明瑟的自然风光成就了其丰富细腻的审美感觉和形象生动、意境清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15.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遇诗》中部分作品,分析了陈子昂对武后个人和吉王朝的矛盾态度,赋予他儒家正统思想和用此思想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的含义。儒家仁义思想决定了他政治活动的基调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讲莲池书院是吴汝纶一生从事的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吴汝纶主动辞官从教,在任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的十余年间,致力于培养人才,并对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推动了书院的近代化进程。一批文坛精英和政坛要人都曾就读莲池书院,从师吴汝纶。在吴汝纶的经略之下,莲池书院成为北方文教的中心,带动了直隶学风的转变。执教莲池也奠定了吴汝纶作为一代教育家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日姚墟。封于昊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18.
吴简中的“士”只能是士兵,不是有些学者诠释的“游士”或“学士”。士租种国有土地后,熟田“依书不收钱布”,最大的可能是封建政府如何安置丧失战斗力但仍有一定劳动力的士兵和死亡士兵家属措施中的组成部分。吴国军屯采取租佃制和定额租方式,但吴国军屯尚有许多疑问,有待日后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9.
匦制是始于唐代的一种基于皇权之上的建议告密制度.从武则天时期这种制度产生之始,在有唐一代,匦函的形制、名称以及接收和处理方式就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变化,理匦的机构与官员也相应调整,最终趋于完善,成为定制.它的出现,使皇帝听到了更多来自下层的声音,增加了施行政策时的考虑因素,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