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大约是在清末的某一天,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了一帧明信片又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并出版了一部《明信片清末中国》,  相似文献   

2.
档案记载的兰州水车沿革及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乐道 《档案》2008,(3):27-29
兰州水车,别称“天车”、“翻车”、“灌车”。远看,她像点缀在黄河岸畔的花朵,迎风盛开;近观,则咿呀作响,形制古朴,雄浑磅礴。其历史悠久,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是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载,兰州水车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重修皋兰县志》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发展,已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四期“左公柳”专题刊出后,得到了读者的首肯,这增加了我们办好相关专题的信心。 本期的专题是“兰州水车”。兰州水车是兰州段家台人段续创制的,于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它用带有刮水板和水斗的木轮,借助水的冲力,将黄河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灌溉农田。它特点独具,有别于江南一带的水车,是西北人审度地势、因地制宜的杰作。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兰州水车已近绝迹,但它给黄河上游人民带来的充沛和润泽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在当时,人们就郑重地把它记载在游记里,绘制在图画中,留存在卷宗上,使我们今天回溯既往有了真实的凭据。 本期刊登的8篇文章,以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兰州水车文化,期望给读者以启迪。 ——编者  相似文献   

4.
段续创制兰州水车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乡下川的黄河水车,建于清代,至今仍在提水灌园。而黄河风情线上水车园里的两辆水车,则建自1994年,用于旅游观光。100多公里长的兰州市区黄河段上,五六十年代有100多辆水车,安置在南北两岸,夹河滩上,倒挽河水灌田浇园,蔚为壮观。而今惟有3辆水车,凤毛麟角,倍受中外游客青睐。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昔日何以有这样多的水车呢,水车是谁引进的?且听在下徐徐表来。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了体现先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水车文化。闲来翻阅报纸,得知兰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拟在兰州南河一带重新建造20架水车,为兰州40公里黄河风情线再添一道新的人文景观。这无疑是一条令人为之振奋的消息。 说“重建”,是因为曾几何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景象壮观,这不仅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而且从历史传说和档案文献记载当中均可得  相似文献   

6.
说来惭愧,在兰州住了这么多年,但近距离观瞻其名胜之一的水车,却寥寥可数。 记不清最早一次去看水车是那一年,只隐约觉得那“咿咿呀呀”的音声,至今仍萦绕耳际,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摇动着悠悠远梦。 两年前,我的连襟,照兰州话,就叫“挑担”,他一家三口自张掖来兰州游玩,时值天高气爽的秋日,正是兰州的黄金季节。我们一家陪伴他们先后登上了巍巍白塔山,鸟瞰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的街貌市景,以及滔滔东去的黄河,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兰州解放五十年》大型画册出版 ,《兰州晨报》《兰州晚报》等连续登载了解放兰州的历史照片 ,以唤起人们抚今思昔、开拓未来。回眸50多年前的历史 ,这些照片振奋人心 ,激励斗志。但是 ,看了“我军攻占黄河铁桥”、“磨刀擦枪上战场”等幅照片后 ,禁不住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 :兰州的解放正值盛夏 ,如“磨刀擦枪上战场”等照片战士们穿着单军装或光着膀子 ,但我军攻占黄河铁桥这幅 ,战士们穿着棉衣 ,戴着棉军帽 ,显而易见是冬季拍摄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怀着弄清事实真相的心情 ,笔者拔了甘肃省机械总公司编志办原主任安文迟的电…  相似文献   

8.
引言:由一个摄影家的故事想到的 1960年,民尔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这一年,一位叫凯文·卡特的英国移民的后代,出生在南非,后来他成为著名摄影家。 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的是他自己拍摄的一幅新闻照片一“饥饿的女孩”。这幅照片上那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正哭泣着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女孩身后不远处,一只兀鹰却虎视眈眈地盯着她骨瘦如柴的身体。 照片的新闻背景是:1993年,非洲苏丹发生大饥荒,凯文·卡特抢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卡特拍完照片后,迅速赶走了那只大鹰。他看着由于大饥荒造成的此情此景,不由地独自坐在树下放声大哭。 “饥饿的女孩”写就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非洲故事”。 1994年5月份,这幅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两个月后,凯文·卡特  相似文献   

9.
这几张老照片,是从《明信片清末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一书里选出来的。作者王佳楠、蔡小丽是移居英国的中国画家,是这些明信片的收藏者。这些明信片,就是他们十余年来在国外各地的邮票店、拍卖行、街边小摊儿收集来的。书中收录了百余年前的明信片200多张,明信片的画面上除了所绘的图片外,所摄的照片就占三分之二,都是当时来华的外国人拍照的。我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些100多年前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几乎都是我从未见到过的。谁能想到,当年仅仅作为邮传的明信片上竟悄然储藏着一幅幅已然消逝的清末中国风貌图呢?明信片上的…  相似文献   

10.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11.
专门档案中的专门档案——商事登记档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事登记档案"是专门档案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别,目前还没有得到档案理论界的关注和认同,本文从逻辑基础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对其归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比较分析,认为电子档案馆等同于数字档案馆,数字(电子)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14.
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刘伟同志作了“勇于开拓,知难而进”的讲话。这篇讲话,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档案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发人深思,引人回味,催人猛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刘伟同志的讲话,开宗明义,“巧媳妇能做无米之饮”。讲的是档案部门的条件问题。条件,是制约事物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办事情、做工作,必须从具体条件出发。讲条件,是一种理性的自觉。重视条件、研究条件、创造条件,是我们抓住机遇、推进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保证。条件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量现行档案移交进各级各类档案馆,全宗排放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因为全宗排放得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的高低,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了档案馆的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档案展览是档案部门为了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按照一定的专题,系统地解释和介绍档案馆(室)内所存档案成分的一种档案利用服务方式。它以生动性、直观性、广泛性等特征在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的作用,是档案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激活了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因此,档案部门办展将会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7.
公共档案馆建设是近几年来我国档案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介绍英国公共档案馆?的经验入手,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档案价值的演变对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方面原因,档案价值产生一定的演变,或消亡,或增减,或形态发生变化,或转移到其他形式,或变成永久档案。特别是电子档案,由于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促使其价值较纸质档案价值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些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档案利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档案价值的演变对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影响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字档案馆是近年来档案界提出的新概念,暂无统一其含义除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外,还涉及档案信息的采的认识和提法。数字档案馆的概念源于三种背景之下: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管、保护、利用、鉴一、随着办公自动化和生产科研的计算机化,直接产生了定、统计等全过程,是一种信息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构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实现了档案进馆前的数字化;二、包括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体的建立。随着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普及,使档案馆的信息化管理数字一、数字档案馆的特征及社会功能化,实现了从档案机读目录的管理到档案原文信息的数…  相似文献   

20.
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保存技术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面临着承载载体的退化而带来的数字档案信息丢失的危险,以及因数字档案信息格式的多样化与读取、利用这些档案信息所使用的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频繁而造成管理与使用上的不便.我们应当从技术手段方面加强有利于档案馆数字档案保存的基础设施建设,借鉴现行做法中的经验教训,从存储载体、迁移技术、转换技术和管理工具四个方面加以考虑,建立一个有利于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的、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