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审美课堂的方式有很多种,首先是必须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境,形成一个语言审美的空间。实现审美课堂的一个重要且不容回避的路径就是找到带领儿童入审美之境的入口,并能够循着一条适合的道路顺畅地感受文本言说的情感与理趣。"审美入境",即用审美的方式入语文提供的审美之境。它具有三个层次的价值预设和五个方面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回忆性小品文,篇幅短小,意蕴丰厚,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用空灵之笔点染了一幅水墨山水画,文字背后更彰显出张岱的精神世界。以人、景、情为切入点,逐步理解文本的丰厚意蕴,将《湖心亭看雪》分成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天人合一的审美之境和茕茕孑立的孤独之境三个选点教学,将文本的突破口聚焦于最佳的点上。以点入文的方式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先生的“出入说”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张先的“影词”典型地体现了“出入说”。张先词的独特之处便是虚实之境的创造,而这种审美境界在直观上突出表现为物影的描绘(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词境的朦胧清幽之美(出),以此表现了宋人本质上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回答时代之课题,坚定思政育人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为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改进思政育人方式,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我们立足思政课堂,积极探索和构建情理思政课堂,通过情理入“境”,再进行探悟情境,促进学生具身学习,达到以“境”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5.
诗文有境,有境者,情景交融,意与象合,有境始有高格.课亦有境,有境者,师、生、文三位一体,融合无间,课堂呈浑然一体之势.我们在观摩大师的阅读教学时,总有入情入境之感,仿佛聆听一首或悲戚或雄壮或悠扬或凝重的乐曲,仿佛与学生一起置身文本所创设、课堂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引发各种审美享受.这就是课的境界!要言之,即以文本主旨为归依,以学习主体思维、情感的高度集中与忘我投入为表征,以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为载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效果处于巅峰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艺术化的教学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课堂的造境不可简单地视为课堂气氛的创设,更不能等同于煽情造势。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实现课堂之境、本之境、思维之境三的融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美的宝库,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教师要以“境中之情”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要以满腔热情启发学生的审美之情,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审美情感并积极创造美,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教育境界:通向教育圣殿的阶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境界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它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教育的窗户。教育境界的存在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境界的可显示性是以境界研究教育的方法论为基础。教育境界的可显示性决定了可以从多角度对境界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把教育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守纪之境、守德之境和审美之境;求生之境、执迷之境、自如之境;困顿之境、平淡之境、合乐之境、自由之境。教师教育境界的提升通过“内美”和“修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中开拓了一系列富于审美意蕴的存在空间,以探讨“人”境为核心,拓展出对“道”境、“天”境的审美构想。三重空间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成为庄子美学中极重要的一方审美之域。对此空间系统的美学阐释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雏度。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范畴,王国维在其“境界”理论中追问了自由的内涵、分析了人类生命活动何以不自由的因素,进而为自由寻找出路。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把功利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非功利的审美活动.生命活动才可能自由.  相似文献   

12.
美育,不应被简单化地视为审美情感教育,更不应将其仅仅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视为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文化工程。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关的活法,使人得享美的人生境界。这一目的的实现,有三条基本途径:关的社会教育、美的自我养育与关的环境化育。  相似文献   

13.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美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14.
从美的规律的角度看,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美的境界,而美的境界就是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的载体进行教育,所以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解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审美教育必须选择美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教育引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是能够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三是能够因势利导,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在审美观照中实现"异质同构",实现现在与过去、未来的连接,让受教育者立足现实,以与时俱进的态度面向改革、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钢琴发源于欧洲,但纵观钢琴演奏艺术发展史,钢琴演奏艺术的历次跃升都与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智慧紧密相连。21世纪的钢琴界在新时期应汲取新的文化养料,实现钢琴演奏艺术的更大提高。中国道家哲学美学中合乎规律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超功利性的审美态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提升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有益。  相似文献   

16.
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虽不充分、不纯粹,还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追求,但其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其在现实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自由转换的审美体验,以及打通多种艺术形式的外在限制进入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确实将中华美学向前推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17.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8.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音乐美学人格论、心态论、修养论、范畴论一齐构成了他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而其艺术修养的境界论更是与其道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庄子、墨子的美学思想乃至现代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在理念的自身显现——理念的存在论美学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念与美的关系问题是存在论美学的重要论题。从存在论的角度看,理念与美有本然的关联。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理念表征了一种审美境界,要理解理念就必须沉浸在审美境界中。也正因此,宏观上,理念所表达的价值如真、善、圣、说,都是在这种审美境界中浸润,并都与美有关,都与美和而不同的并存着。美与理念的微观的关联是,美就是理念所表征的一种自由显现的境界,换言之,美在理念的自身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