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执政后,除整军兴国,坚持抗战以外,深感当时人民缺乏知识,很难完成振兴中华之伟业,于是他立即成立了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拟在各县兴办学校普及教育,担负除校舍、桌椅以外的经常性开支,推动全省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1928年7月,张学良将军继承父业,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开始独自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在1928.年到1931年三年时间里,张学良将军为把东北建设成为"振兴中华的基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措施.特别是对东北通货膨胀的抑制,取得显著的成效,曾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将军主政东北后,十分注重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培养各类人才,其中,恢复创办沈阳萃升书院就是张学良发展国学、繁荣学术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俭利 《大观周刊》2011,(9):123-123,120
本文通过写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陪蒋回南京一事,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他个人的安危是小,东北军和西北抗日大局得失是大,不能自己不顾后果轻易送蒋,即便送蒋也必须有条件札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不应该送蒋,以历史为依据,分析张学良不该送的原因;另外,从中可见蒋介石的为人阴险的一面,阐述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一夜之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沈阳,四个多月东北12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丧,三千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而造成这一屈辱的"不抵抗"政策,主要与当时的两位领导者有关,即东北地方的领导者张学良,中央的领导者蒋介石.对于两者与"不抵抗"主义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张学良"忍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蒙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成为蒋介石的"替罪羊";另一种则认为,不抵抗的责任在张学良,他在当时具有抵抗的自主权.而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断强调,"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与蒋介石无关.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即依据现有材料,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不抵抗"作以比较,以期对他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责任作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正>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真实记录近代东北教育史的著作———《冯庸和冯庸大学》一书,由辽宁省档案局(馆)赵焕林、于在海等作者完稿,将于近日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用档案资料撰写的传记,如实地记述了上世纪初的东北国内、国际斗争历史,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和冯庸的父亲冯德麟两人起家、矛盾、斗争、和好的历史,冯庸将军的成长史、办学史以及同张学良将军的友谊史。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用炮火轰开了中国东北大门,国土沦丧、损失惨剧,东北人民置身水火、苦痛不堪,更让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千古罪名.主政东北、握有重兵、守土有责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中却作出了"不抵抗"的选择,而这一政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本文就此进行简浅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0年6月3日是张学良将军的百岁华诞。这次由我采访辽宁省海城人民庆贺张学良将军百岁华诞的活动。接受任务后,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次报道表达了我作为一个同乡晚辈、一个年轻记者,对千古功臣的景仰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之情。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张学良,许多人都会想到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不仅为中国对日的全面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东北体育事业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东北期间,他积极参与并组织各种体育运动,推动东北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北大鼓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鼓是产于沈阳地区的地方曲种。因沈阳在历史上曾名奉天,故当时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之称。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该曲种又称“辽宁大鼓”。因这一曲种在东北广泛流传,所以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唱腔,如四大口、四小口、慢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张学良本人与口述历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记录、整理并予以保存的史料,其内容涉及之繁多,已然成为今日学者们解读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不可或缺的文献,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诠释,还是对张学良本人之研究,都提供了一条澄清与揭示某些重大历史细节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天津图书馆发现一批少帅张学良老照片犤《每日新报》报道犦近日,天津图书馆的人员在收集整理近代文献时,无意间发现了许多有关张学良将军的珍贵照片和资料。已经发现的这些老照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张学良慰问抗日将士的照片,张学良参加各种政务活动以及张学良生活的部分照片。这些照片是从散落的旧画报如《北洋画报》、《良友》等旧天津老报刊以及馆藏书籍中发现的,其中1927年7月登载在《北洋画报》上的孙中山赠予张学良的手迹照片最为珍贵,在墨迹旁还有孙中山与张学良的合影。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学良将军在不同时…  相似文献   

17.
秋雨飘飞,阴霾低垂.10月15日晚,惊闻张学良将军与世长辞的噩耗,古城西安的市民为之黯然神伤.65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将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也将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现代史上,从此"张杨"并称,"张杨"之名,名播天下,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8.
<正>早在张作霖时期,奉系军阀内部就存在多种矛盾。随着东北军统治集团的形成,以张学良为核心的革新派和以杨宇霆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矛盾日趋尖锐。东北易帜后,张学良痛感杨常不除,东三省"非徒无建设之望,且将有变乱之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将军作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是一位曾改变中国现代历史、为国而牺牲自我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幼读经史,少习军旅,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而立之年便出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司令。他所率领的东北军势力雄厚,声誉良好。这与其重视军事教育是分不开的。张学良青年时代设立的  相似文献   

20.
东北讲武堂     
《兰台世界》2015,(9):2
<正>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培养军事人才最多的军事教育机构,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广东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奉系军队中的高、中级军官基本都经过东北讲武堂的培训。东北讲武堂的前身为东三省讲武堂,最初于1906年由盛京将军赵尔巽筹备,最终于1908年,由东三省总督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