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尹劲老师是在本世纪初,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情、好学、好思、好动,仿佛在他的生命里涌动着一种无法:遏制的活力。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深入了解了他的比较阅读教学、戏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他在2007年参加成都市赛课时执教的别具一格的《窦娥冤》教学,真的是给我不少语文教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1日至4日,全国中语会和《中学语教学》编辑部在江苏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召开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语教学思想研讨会”,会上,听了三堂课,我最想讲的一句话就是:语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戏剧单元教学时,一位学生问, 《窦娥冤》是节选第三折,其中“一折”的“折”是不是相当于“场、幕”, “一折”是否就是“一场、一幕”?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也这样注释:折, “北曲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一场。”但此种说法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折、场、幕”讲清楚,以便区分。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作为我国的悲剧艺术的典型范例,被节选录入高中语文教材。传统评价一直认为,《窦娥冤》作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典范,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价值主要就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既表现了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闪烁着浪漫主义的理想的光辉;并认为该剧第三折,也即课文所节选的部分的浪漫主义情节,正是这一悲剧的精华所在。它让在现实社会中已陷入彻底绝望境地的窦娥临死前对天誓愿,并一一实现,让窦娥的反抗突然变得惊天动地,又让代表当时统治者执法的官吏们显示恐惧和渺小,以为…  相似文献   

5.
6.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而  相似文献   

7.
一苍凉悲壮的秦腔在教室回荡,善良的窦娥披枷戴锁踉踉跄跄,她含冤负屈,悲愤交加,一曲[滚绣球]喷薄而出。学生们在凝神观看《窦娥冤》戏曲光碟,一张张沉思的面庞,一双双专注的眼睛,他们追随着剧中窦娥,为她悲、为她愤。恶人横行,官贪吏虐,无辜窦娥横遭冤狱,她死不瞑目啊!当碧血染红素练,  相似文献   

8.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即使在梦时,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在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就这样,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的飞驰。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  相似文献   

9.
以《窦娥冤》节选部分为例探讨深度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深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深度教学在《窦娥冤》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涵盖文学分析与讨论、剧本改编与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与舞台布置等多个方面。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窦娥冤》的内涵,提高表演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顾银乔 《师道》2004,(5):23-24
《窦娥冤》是中学语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把它当作重点讲读课来处理。然而,关于这篇课的主题思想,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窦娥的冤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等等。与高中语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1年版)就是这样评析的:  相似文献   

11.
声音,包括自然之音和人文之声;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可以传情达意、怡情悦性。初一语文教材所选的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通过对声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声音、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音乐、对生活的澎湃情潮,达到了意与境统一、情与文融合。我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音乐启蒙,进行了一次灵魂沐浴。  相似文献   

12.
节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足元代杂剧奠基人关汉卿的现实主义悲剧代表作。剧作通过对女主人公窦娥蒙冤被处死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恶霸横行,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热情讴歌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冲。窦娥这一光辉形象喷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3.
14.
缪桂珍 《云南教育》2005,(16):31-32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这篇课文,笔者尝试信息技术与阅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语文老师都慨叹。难,是肯定的。一串串,一行行,和语文老师打交道的仅是无尽页码的文字。白纸黑字躺着,并非读一读,写一写就算教语文了。它的难处在于通过阅读教学,要把躺在本子上的文字使之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确难啊!学海虽无涯,但书山总会有路。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也就不至于成为难题。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为专制化、共性化、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理念和行为所统治。在这些理念和行为的统治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个性被压抑,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扼杀。如今,新课程标准像一篇解放的宣言,让我们找回了平等、自主、个性与尊严,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个性化阅读,正在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曙光。《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共列了10项内容,具体阐述阅读的是第7项。而真正让学生实现课程总目标第7项乃至第10项的,当首推“发展个性”和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因为课堂上的专制化与共性化,已成为当前阅读…  相似文献   

17.
喜欢读小说的学生告诉我,读课外书,没有外在压力,没有人规定他分段,没有人要求他背诵,更没有人要求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所以他感觉自己的心是不受束缚的,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本,甚至只是读过就忘。  相似文献   

18.
19.
《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的。改革阅读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尽快由“读懂内容”、获取“知识结论”,转向“学会阅读”、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本试以《掌声》一课为例,谈一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模式再也不能像丰子恺漫画《教育》那样:一位先生把一块块泥放进模子里印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人。那么,如何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展示个性风采呢?下面就以《将相和》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