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 ,通常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收看某个电视节目的人数占同一地区总人数的百分比。收视率的高低 ,表明收看某个节目的观众的多少。十多年前 ,人们对收视率的概念还很陌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媒体之间竞争的出现 ,收视率在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收视率呢 ?根据近年来我台经营电视媒体的实践 ,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做法。一、进一步确立为观众服务的思想 ,把观众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价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我国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题记:我们期待“绿色收视率”,首先就要期待具有垂范作用的高品位精品节目。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为了摆脱收视率低的窘境,有的电视媒体不惜降格以求,迎合低俗,盲目跟风,滑入了唯收视率是举的泥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强调电视媒体要以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要将收视率的增长建立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低俗之风“。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为电视节目重塑精神品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一、节目要体现主流媒体特征要坚持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信息交流     
在评估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已经将收视率的情况当作一项重要数据。这种做法与只凭感觉去评价节目相比较,自然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将收视率作为唯一  相似文献   

4.
段鹏 《现代传播》2007,(6):85-87
收视率指标被视为是一种行为指标,能够反映收视观众的规模大小及人口统计特征;而满意度则被认为是一个心理指标,是一个所谓的"品质导向".伴随着中国电视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媒介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电视人越来越重视这两个电视节目评估参数.本文试从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形成的过程和基本模式入手分析,探讨电视节目在塑造其影响力的过程中,收视率和满意度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强调电视媒体要以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重收视率,但不唯收视率,要将收视率的增长建立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低俗之风。“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为电视节目重塑精神品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本文试对“绿色收视率”内容构成的特征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收视率其实就是一种测量工具。但近些年,电视节目在经济效益推动下出现了片面追求收视率的情况,误用收视率的高低直接评判节目内容的优劣,没有把收视率的工具用好。而绿色收视率则是对收视率和满意度两种评估标准的综合考虑和双重尊重,是商业利益和文化品格在电视业中的协商和平衡。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14,(1):46-46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发表文章《一位编剧眼中的电视剧市场弊端》(作者:徐兵)。文章称,当下,收视率和样板户依然左右着电视剧创作。收视率本来是电视剧市场价值的判断标准,但这些年来渐渐成了左右内容和品质的标准,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8.
汪永辉 《视听界》2009,(1):68-70
一般认为,收视率高的节目意味着受欢迎的程度高。收视率调查反映的是系统、连续的收视数据,能够最直观地传达基本的传播效果信息。但是,收视率调查只是对观众收视行为的一种考量,无法说明观众对节目的喜好和评价。观众满意度调查则填补了这一缺陷,电视台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频道、栏目或其中的某一方面通过与观众的直接接触,了解观众对节目的意见。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节目的综合分析,为节目制作人员提供实质的、明确的帮助,从而提高节目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胡晓艳 《新闻传播》2009,(10):109-109
娱乐化的新闻既然可以提高收视率,提升市场份额,说明娱乐是观众的普遍消费需求。电视新闻用娱乐化的手段来制作就成为媒体一种自然的选择.这也是电视进入市场竞争的阶段性选择。不可否认的是,现今将娱乐化元素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已成为媒体普遍的做法.并且在一定的阶段内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在娱乐形式多样化和媒体整合形势日益凸显的今天,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扁平化作为一种趋势已经不可抗拒。它突出地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的黄金时段节目收视率的不断走低,另一是次黄金时段的节目收视率有所走高。  相似文献   

11.
媒体脸谱     
新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改革对新闻中心下设的9个部门进行调整,新设《新闻联播》编辑部,《社会记录》、《本周》等栏目被撤销。SMG新设品质榜不再单以收视率论英雄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公布2007年度沪上各大电视频道的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引人瞩目的是,除了收视率的排行,今年新设品质榜。  相似文献   

12.
媒体脸谱     
新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改革对新闻中心下设的9个部门进行调整,新设《新闻联播》编辑部,《社会记录》、《本周》等栏目被撤销。SMG新设品质榜不再单以收视率论英雄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公布2007年度沪上各大电视频道的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引人瞩目的是,除了收视率的排行,今年新设品质榜。  相似文献   

13.
秦瑞果 《新闻传播》2009,(10):42-42
1收视率的作用 如今各个电视台、栏目以及频道.都把收视率作为获得广告收入的一个主要的数据,收视率日益成为电视广告的基准,电视台已经把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好坏的一个标准。广告商也会根据收视率来决定广告的投放比例和投放量。我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往往比其他节目高出许多.是什么因素决定收视率的高低呢?而电视收视率后面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旦把这个原因找到的话,也就会知道调动哪些因素来改善收视率,使得提升收视率成为一个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侯湘 《新闻知识》2006,(12):45-46
绿色收视率是央视目前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针对片面追求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削弱节目的思想性、导向性,媚俗迎合泛娱乐化、泛个性宣泄的新闻娱乐节目而提出,高度指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品质、健康、持续、诚信四个方面开发电视节目新产品,以绿色节目换取绿色收入,确保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此观点的提出,犹如在电视界吹起了一股新风。一、“绿色收视率”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近期以来,为了提高创收效益,各媒体几乎都把追求收视(听、读)率放在首位。而追求什么样的收视率,如何科学对待收视率则少有研究。只是一味地跟着收…  相似文献   

15.
肖键 《新闻界》2006,(4):100-101
中央电视台在2006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央视认为绿色收视率是一种能够形成品牌持续增长的收视率。其概念的中心原则是:不唯收视率,重视收视效果,在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同时,强调倡导先进文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追求绿色收视率的媒体,既要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抵制低俗,坚守品位,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维护和增强媒体的品牌价值。①收视率指标是评价媒介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指媒体或某一媒体的特定节目,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特定对…  相似文献   

16.
陆地 《青年记者》2009,(23):5-5
中国电视媒体到底在追求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脱口而出:追求收视率和广告。不错,现在中国电视媒体重视的所谓名次,不正是主要以这两个指标为考评标准?但谁都知道,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与其品质并无必然关系,更非正比关系。如果单纯地追求收视率,将导致节目的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当前不少电视台极力打造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从育入、娱人向愚人沦落,很大程度上就是收视率导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收视率与节目品质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是什么导致了受众与专家对节目产生不同评价这种错位?本文从受众心理学出发,依据大量收视数据、满意度评价和电视媒体实践.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收视率与节目品质错位的根源。文章观点新颖,富于开创性,论述充分周密,行文条理畅达,对媒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创     
《青年记者》2008,(6):2-2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改革对新闻中心下设的9个部门进行调整,新设《新闻联播》编辑部,《社会记录》、《本周》等栏目被撤销。SMG新设“品质榜”不再单以收视率论英雄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公布2007年度沪上各大电视频道的电视剧收视排行榜。引入瞩目的是,除了收视率的排行,今年新设“品质榜”。  相似文献   

19.
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视率导向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民主的化身,那么,收视率导向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其最本质的意义而言,收视率是一种电视节目制作者用以向广告主介绍观众情况以便投放广告的商品,揭示了电视工业最本质的运作机制,是电视节目商品化最明显的表征.收视率导向背后所隐藏的是电视节目乃至这个文化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电视栏目剧走俏全国电视荧屏,收视率、收视份额呈集体式上升趋势,不少甚至超过了晚间黄金档电视剧。 以往,电视台主要依靠电视剧争取收视率,但这一做法以投入巨大的资金为前提,且风险性较大。这时,栏目剧的表现让各家电视频道的当家人眼前一亮。栏目剧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浅出地反映家事、国事、天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