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跳高运动员王周周(男,77年4月20日出生,身高1.98米,现役上海田径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理论分析法,通过对起跳阶段摆蹬配合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我国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蹬配合动作存在的缺陷,为以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速摄影对全国大奖赛女子跳高比赛前4名运动员的最后4步助跑技术进行3维运动学分析,得出中国运动员起跳时支撑腿蹬伸不充分,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转化率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蹬伸离地瞬间髋、膝、踝3关节都没有充分伸展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系统EIMG90,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摆动腿蹬离地面至起跳腿着地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两腿着地点近,身体重心向下垂直速度小,这有利于保持起跳前的速度,起跳脚着地瞬间至最大缓冲阶段,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重心向上垂直速度相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比,我国运动员在着地支撑瞬间身体内倾不够。  相似文献   

4.
跳高运动员尹学利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台摄像机JVC9800对山东省20届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跳高冠军尹学利跳最好成绩2.11米时的起跳技术进行现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反馈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分析,并与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尹学利的最后一步步长和内倾角过大,起跳脚着地和离地瞬间内倾角过大(离地时为外倾),垂直加速距离短,腾起瞬间起跳腿的三关节没有充分蹬伸,膀起初速度的垂直分量小,水平分量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广林  闫之朴 《体育学刊》2005,12(6):115-118
采用两台SONY高速摄像机对我国部分男子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进行赛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在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较低;起跳腿的髋、膝、踝3关节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高度较低,助跑水平速度未能合理地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起跳的垂直速度是影响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维拍摄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顾碧威最后一步助跑及起跳过程,对捕获的视频在SIMI MOTION软件中解析,并与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技术进行比较,旨在对训练和比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男子甲组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的速度、节奏、重心高度的变化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旨在为江苏省乃至我国青少年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助跑最后2步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主要由起跳腿的蹬伸技术与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所组成。目前,大多数人们集中于跳高起跳的"蹬伸"技术研究,对起跳阶段的"摆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文章运用现场技术录像和运动图像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最大缓冲幅度比较大;在起跳阶段摆动腿蹬离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的摆动腿缓冲阶段,身体重心的高度、摆动腿膝角的变化情况与助跑水平速度的损失有显著性相关。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伸膝角度、伸膝速度与起跳腿着地时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摆动腿离地后的最大摆动速度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摆动技术分别从摆动方式、两臂和摆动腿的空间变化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改进、完善跳高专项技术,尽快提高中国女子跳高运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专家访谈法、三维高速摄像法、录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4 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代高水平 背越式男子跳高运动员越来越重视起跳的速度,重心在起跳阶段缓冲不明显,腾起角度有减小的趋势;在起跳阶段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腿 的缓冲幅度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髋、膝、踝3 个关节的缓冲技术同起跳质量和运动员的伤病有很大联系;上下肢摆动的协调配合可以帮助运动 员获得良好的起跳效果,建议教练员重视上下肢摆动比例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背越式跳高起跳三维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着重对起跳摆动和蹬伸时产生的角速度、角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张国伟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的绝对体重较轻,托克莱指数明显偏低;助跑速度较快但是起跳的缓冲过长;起跳时支撑腿髋、膝、踝的角度与优秀运动员均有偏差,摆动腿摆动速度偏慢.  相似文献   

13.
刘英梅  何秋华 《体育学刊》2003,10(5):115-117
通过采用不同研究模型对我国优秀男子不同技术类型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摆动动作效果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我国优秀男子不同技术类型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摆动动作对起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摆动效果约占50%,且摆动效果的大小与技术类型无关,与高度的增加没有线性相关。但当高度增加到本人最好成绩时,摆动作用达到最大值。选用中国男性青年模型与扎齐奥尔斯基模型对背越式跳高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没有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跳高起跳准备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明  闫洁 《体育学刊》2007,14(4):90-93
对索托马约尔等4名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录像和技术图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背越式跳高的整个助跑过程所表现出的技术动作都是为完成良好的起跳做准备,所有的技术环节都直接影响运动员起跳效果。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从运动员助跑节奏、倒三步起跳腿支撑、倒二步摆动腿支撑以及最后一步的起跳支撑4个方面对背越式跳高运动的起跳准备技术特点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总结出运动员采用步频型和步幅型、倾斜支撑型和屈腿支撑型等不同准备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跳高曾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近20年来,我国女子跳高逐渐失去优势,出现相对停滞和滑波的局面。对我国十运会女子跳高决赛前6名运动员与世界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的绝对体重较轻;助跑时水平速度较快但利用率不高,导致垂直速度较低;起跳时支撑腿蹬伸不充分,摆动腿摆动速度与幅度不够,摆动方式不合理。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是广大学生十分喜爱的学习项目,因为高度挑战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学习动力,但是取得成功的学生不是很普遍。背越式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技术都不复杂,该项技术是开发学生在纵向跳跃方面潜能的较好方法。学生在分解学习各阶段技术后,进行完整技术操作时,  相似文献   

17.
刘鑫 《中华武术》2018,(2):41-42
背越式跳高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当今国际跳高技术的主趋势,所以,当前无论在国内学校体育的田径教学,还是校外业余田径培训过程中,背越式跳高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专门技术之一。然而,在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真正运用和认识背越式跳高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由于当前很多人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了解不到位,在理解上有许多偏差,致使不正确的技术普遍存在。迄今对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体育界众说纷纭,对于起跳时与起跳后身体的力量供给未能够给予说明,因此许多培训人员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给学生讲解。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再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郭梁  吴瑛  徐涛 《体育科研》2015,(5):71-75
为了探究躯干转动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腾空阶段的生物力学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9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起跳过程中3个时间点躯干纵轴与Y轴的夹角均值分别为(74.8±1.9)°、(81.3±1.9)°、(92.5±2.0)°;躯干三环节与XOY面夹角减小和增加的顺序(由快到慢)是:胸部段>腹部段>髋部段。研究认为:起跳离地瞬间适宜的躯干纵轴外倾角度(92°左右)除了可以避免身体碰触横杆和提高身体垂直速度外,还可以使身体获得足够的翻转角动量;在起跳和腾空过杆过程中,肩部发挥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雍明 《体育科研》2011,32(4):64-66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起跳技术分别从起跳阶段时间、起跳腿膝角变化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改进、完善郑幸娟的跳高专项技术,尽快提高我国女子跳高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重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跳高教学与训练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背越式起跳技术的难点,突破难点,本文以动力学为视角分析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探析跳高起跳技术的实质,以期为广大教练员学习、理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提供新思路,为有效提高运动员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助力,为提高背越式跳高竞技成绩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