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使学生掌握“醇催化氧化生成醛”的反应原理,使实验效果更佳,我将原实验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仪器和用品主要有酒精灯、外径为φ8mm 约50cm 长的玻璃管和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实验用品简单,但能使空气中的氧与乙醇蒸汽在红热的铜丝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蒸汽,刺鼻气味显著,能始终看到铜丝保持红热,并能控制铜丝产生时而光亮、时而发黑等具有启发性的有趣现象。实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二、实验步骤 1.在洗气瓶中加入20毫升无水乙醇;在反应管中填入少许铜屑于中部;取二支试管,其中一支先加入2毫升1%硝酸银溶液再滴加2M氨水至生成的沉淀又消失为止,形成银氨溶液另一支试管加入6毫升石蕊试液放于试管架上备用。  相似文献   

3.
含钒-SnO_2催化剂不仅对甲醇选择性氧化制甲醛适用,而对乙醇选择性氧化制乙醛的效果也很好。 一、实验部分 1.Sn_(1-x)V_xO_2催化剂的制备 将分析纯SnO_2研碎,经200目/时筛得其SnO_2粉末,然后按下列配比与分析纯V_2O_5粉末混合:  相似文献   

4.
醇氧化成醛酮有很多的文献报道:最常用的氧化剂有PCC(Cr2O3+HCl+吡啶)、在硫酸的存在下加重铬酸钾、Jones Oxidafion(Cq03在丙酮的水溶液中),Raikumar,G.Abraham等报导了用氟铬酸喹啉盐作为氧化剂但这些都涉及到三价铬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先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然后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受所学知识所限,仅通过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闻气味得出产物为乙醛,实验设计操作比较简单但不够严谨。实验在一个开放体系中完成,乙醛有毒,造成空气污染的同时也不符合绿色化学的实验理念。为了让学生形成更严谨、更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再设计。针对以上问题,我与学生通过不断尝试与改进,采用球泡直形管、电烙铁、  相似文献   

6.
介绍甲烷氧化成甲醛及其催化剂和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7.
甲烷进行局部催化氧化为合成气及其氧化剂  相似文献   

8.
介绍甲烷催化氧化成合成气及其氧化剂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分别探究了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铜催化氧化乙醇生成醛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用桃金娘烯醛在Cu/ZnO催化下异构制备紫苏醛,重点考查了反应温度、真空度、空速的影响。在真空度为10mmHg、反应温度为185℃、空速为3h-1的条件下,桃金娘烯醛的转化率为90.2%,紫苏醛的选择性为53.3%。  相似文献   

12.
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本论文以氧化石墨烯(GO)为催化剂,炔烃为反应底物,1,2-二氯乙烷作溶剂,高效合成一系列酮类化合物.比较不同反应条件,并提出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3.
点蛋成银     
点石成金大家都听说过,那还是一个神话呢。可是你知道如何让一颗普通的鸡蛋在瞬间变成"银蛋"吗?那可不是神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醛与酮的还原性,讨论了醛与弱氧化剂的反应,指出菲林试剂不适于鉴别醛和酮、脂肪醛和芳香醛.  相似文献   

15.
不对称立体控制的醛醇缩合反应 ,在现代有机反应中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 ,多用于具有非刚性构象的复杂分子的立体控制合成 .其反应的主要变化因素是金属抗衡离子 ,与这些离子键合的配体及反应条件是手性烯醇盐或烯丙基金属试剂 ,对称性醛加成的不对称控制  相似文献   

16.
1.用氧化铁作催化剂。 装置如图: 实验条件: 催化剂用量:0.25~0.5克。 氨水用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是现行高一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按课本要求用多股铂丝做此实验时,一般只能看到铂丝红亮和锥形瓶口的白烟,看不到有棕色的NO_2气体出现。我们还先后用多股铜丝及铂丝与铜丝的混和物重做了上述实验,效果亦不好。当我们改用下列装置后,现象十分明显:不但能看到催化剂发红、发亮,并且能看到烧瓶里充满的NO_2棕色气体。现将改装后的实验介绍如下,请同志们指教。一、装置图:  相似文献   

18.
氨的催化氧化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441300)金国善1实验名称氨的催化氧化高中课本上氨的催化氧化,是以铂铑合金网作催化剂,在氧化炉中进行,课堂上不能演示,增补本实验,以Cr2O3为催化剂,高温下氧化氨简便易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依据与实验结果分析,说明含α-H的醛、酮和醇相似,也具酸性,也能与Na作用放出氢气。故不能一概而论“可用Naz区别醛、酮与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