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十月革命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被迫流亡国外,寄居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次,列宁来到这里看望高尔基。高尔基对列宁讲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流浪生活。当时列宁全神贯注地倾听着,那双习惯地眯缝着的眼睛灼灼发光。他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非常有益……。正是在列宁的倡议下,高尔基创作了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1912—1913)、《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媚俗     
俄国作家高尔基,有个弟弟高尔础,他害怕革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做了白俄。在上海的租界里,有一个革命作家,他的笔名叫高尔雅。高尔础与高尔雅互相并不认识。  相似文献   

3.
论萨姆金     
高尔基一生的创作篇轶浩繁,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全面评论高尔基的创作乃须大家手笔.本文仅从《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出发,探讨已和浮士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并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萨姆金这一形象,以及高尔基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主义,对于市民市侩的鞭挞和批判.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在高尔基整个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高尔基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都在从事这部长篇巨著的创作.小说内容浩繁,规模宏大,人物众多.作品向人们提供了一幅十月革命前四十年俄国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七年,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这一历史的伟大转折标志着高尔基晚期创作的开始,自此至一九三六年他写出长篇史诗性巨著《克星姆·萨姆金的一生》,自传体小说第三部《我的大学》,还有,《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等等,所有这些小说就构成了他的晚期小说世界。这些小说不仅具有宏观的哲学高度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构思严密成熟,艺术造诣高超精深,既从本质上再现了十月革命前近半个世纪历史发展的宏观进程,又由于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海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所写的那首著名的充满革命激情的政治抒情散文诗。然而,说到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以同样篇名所写的一篇情深意切,清新隽永的独具特色的散文,知之者则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重要领导者。他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北方,对北方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十月革命发生前后,李大别充分肯定和宣传十月革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最早传播者。1918年3月至4月间,他曾多次致书林伯渠,热情介绍十月革命的情况,并阐述他对目前中国形势的看法。该年7月1日,他在《言治》季刊第三册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针对我国一些人对十月革命的种种非议和担忧,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对比,肯定俄…  相似文献   

7.
这本书是高尔基于十月革命前后编辑《新生活报》期间发表在该报上的一系列言论的结集,1918年曾出版过一次,以后高尔基准备再版,但一直未能如愿。直至1988年,这本书才从严密的封存中重见天日,而中国读者能看到这本书,则已经是80年后的1998年的事情了,国内还出了两个版本。在此以前,无论是从30卷本的俄文版还是从20卷本的中文版的《高尔基全集》中,我们都是无法读到这些文章的。为什么《全集》不全,还要禁锢得像铁桶一样?就是因为这本书中的全部文章都是不合时宜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十月革命前后布尔什维克的一些政策偏差而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  相似文献   

9.
<正>少年时读过高尔基的一篇散文《时间》。高尔基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时间的无比敬畏,不,不仅是敬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其恐惧的心理。是的,是那样。因为高尔基确乎在他的散文中用了"恐惧"一词。他写道——夜不能眠,在一片寂静中听钟表之声嘀嗒,顿觉毛骨悚然,陷于恐惧……少年的我读这一篇散文时是何等的困惑不解啊!怎么,写过激情澎湃的《海燕》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家和活动家朱执信,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阶段。在前一阶段,他积极阐发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反对袁世凯及封建军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后一阶段,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中国革命的道路,较早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介绍给国人,特别是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他自身的思想认识超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范畴,走上了彻底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收入高氏杂文三十三篇,1918年在柏林用俄文出版;《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收入高氏杂文四十八篇,1918年出版于彼得堡。1918年以后两书被列为禁书,从未再版。最近重版,在苏联国内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伟大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家在他一生的最后几年(1925—1936)一直从事这部小说的创作。《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共四卷。第四卷最后部分未能完成,高尔基就去世了。这部规模宏大的小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作家全部创作生活的总结。《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有一个副标题:《四十年》。这部具有史诗性质的小说正是用鲜明的艺术画面再现了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一九一七年这个历史时期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十月革命前的四十年是充满尖锐矛盾和斗争的年代。这四十年经历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二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革命文学史和世界进步文学史上,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来自社会“底层”的高尔基,在革命导师列宁的亲切关怀下,象革命的海燕那样,迎着暴风雨战斗成长。他从一八九二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到一九三六年写完最后一部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四十多年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为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4.
生平 同阿·托尔斯泰一样,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是高尔基以后苏联散文的最大代表。他是科学院院士,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是在十月革命后的新阶段开始的。 作家在自己创作的《天蓝色的草原》一书的序言里,简略的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通过布置课前阅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十月革命的历史史实,课上通过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十月革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十月革命的爆发原因、十月革命的特点、十月革命的意义三个重难点问题进行理解。最后,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提出对十月革命的见解。按照了解—理解—见解的基本思路,从历史观察、资料整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并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和中国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不可分割地结合着的。 (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部分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其中,最早在中国思想界鲜明地表示这个崭新立场的人,就是李大钊。1918年7月,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法、俄两国革命作了比较,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继后又陆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俄罗斯革命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俄罗斯的过去和现在》等文章,除介  相似文献   

17.
“同路人”作家是指本世纪20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文坛的一批作家和诗人。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作家按其政治倾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作家在革命前就与无产阶级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较为进步,革命后积极参加或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作,成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批作家,如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别德内依等。第二类作家对革命持敌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它反映了高尔基早期的美学主张——他在给契诃夫的一封信中说:“确确实实,需要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到了.‘希望’是不像生活,而高于生活,比生活更美好的东西.”全诗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与文中多处巧妙运用破折号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海燕》这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文章反映了当时革命群众在革命先驱者的激励下,对沙皇专政及其黑暗制度越来越愤激的斗争情绪,预言了沙皇统治者必将崩溃,其中暴风雨象征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海燕象征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海鸥、海鸭、企鹅象征暴风雨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层。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属于真实的领域。”高尔基1904年在一封信中如是说。1906年初,革命已经有转向低潮的趋势。这时高尔基受党的委托去国外募集资金。1906年夏,他在美国开始写《母亲》。高尔基自己说:“由于手头有材料,纯粹是凭记忆写的。”小说第一部于9月在美国完成,第二部于1906年底在意大利完稿。这部在国外写成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真实的执著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