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聚丰 《家教世界》2013,(7X):111-112
合理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过重或过轻的课业负担违反了科学用脑的原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保证课业负担的科学性、合理性十分重要。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对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提出建议及措施,以期为今后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提供借鉴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除了在量上加以衡量外,还应从其结构、来源以及学生个体对课业负担的态度、情绪体验等各个层面予以考虑:第一,课程设置、智育结构等方面是否合理化,将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程度的差异;第二,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内外部压力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学生个体对课业负担的态度情绪也会对学生课业负担程度产生影响。基于此,上述因素应成为我们衡量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成 《辽宁教育》2016,(4):32-35
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直接关系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过重"和"过轻"均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课业负担管理决不是简单的"加"和"减"的问题,而是充满博弈因素的系统工程。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急需弄清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合理的课业负担、什么是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如何调控学生课业负担轻重  相似文献   

4.
傅兰所 《教师》2010,(3):101-101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我认为,课堂效率不高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重复布置相同的作业或不切实际的过难的作业是加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原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主导因素。如何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相似文献   

5.
课业负担是减负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概念,然而长期以来对课业负担概念界定的模糊及失衡,也是造成减负运动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本文旨在考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概念的演进,并从政策、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三个维度剖析其中所关涉的课业负担内涵,以期对课业负担概念的规范及使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一直是中等教育中的顽疾,教育部曾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下过几十道禁令,但收效甚微。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再次引起多方关注。那么,学生的课业负担到底有多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负担很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科学界定课业负担的内涵,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九省市7524名学生(小学、初中)、3836名家长和376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多视角分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课业负担成因、内容、结果等问题的若干认知,还原了课业负担概念的认知要素,最终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课业负担的操作性定义。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适应现有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的由考试评价与课业任务引发的压力体验,以及为此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该定义可以引导课业负担研究从"概念化"过渡到"操作化",可将课业负担的内涵特征具体化为若干可观察、可评价的要点,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课业负担定量研究奠定必要的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正在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大问题。本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分城市、城镇、乡村3类地区,选取了28所小学,31所初中,25所高中,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河南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调查发现,我省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学生校内课业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但校外课业负担大幅度增加,减负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1993年国家教委就下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十多年过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得到了减轻?我们对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兼有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特征。课业负担是教育的正功能,课业负担过重是教育的负功能。课业负担的正功能与负功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性质取决于社会情境,也取决于家长偏好和学生能力。从均质性假设出发,政府应该通过规则和制度(尤其是禁令性制度)的手段去实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承诺。基于差异性假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更多地属于私人领域的问题,而不是公共领域的问题。差异性假设及其行动逻辑是破解中小学生减负瓶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进行监测,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种课业负担理论的了解分析并结合减负实践的需要,可以将课业负担理解为学生承担的课业任务和承受的课业压力以及上述两个方面交互作用引起的学生的学习疲劳等身心反应。据此。可以从课业任务、课业压力和学生的身心反应三个维度设计一组包含9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指标体系.为推进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课业是指哪些课业1.课业负担过重与课业负担过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一种存在的事实,已经不需要解释了。但是多年来关于减轻课业负担的那么多理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那么多规定、各层次教育实践者的那么多措施,的确没有创造出多少理直气壮的效果。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依然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课业负担问题是我国国家教育改革层面面临的一道难题,找准导致这一难题的病根尤为重要。学生课业负担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课业平衡态的形成既是学生课业负担化转变的临界点,也是课业负担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学生课业的五大相关利益主体———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加强联动,主动携手,形成最大化的政策合力,是破解我国课业负担"瓶颈"的入手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既定事实。依托结构-文化视角的强制性、选择性维度和资源-权术视角的竞争性、合作性维度来构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分析框架,可以形成课业负担的四种型态,分别为理想负担型态、竞争性负担型态、非理性负担型态和强制性负担型态。四种型态阐释了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实及问题,针对四种型态的不同特征,可以有的放矢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相似文献   

15.
对课业负担的测量与调查有助于了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真相。本研究以文献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从客观负荷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建构了课业负担并形成了课业负担的预测问卷。以448名初中生为被试,运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表述的适切性,项目的区分度和通俗度以及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形成了正式问卷。以1629名初中生为被试对正式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课业负担正式问卷具有较好的理论构想与信、效度水平,是研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对课业负担的问卷结构与调查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前整个国家乃至社会都非常重视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小学生学习压力过重的问题。课业负担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的课业负担,可以为学生带来对知识的巩固及思想的成长。但是,如果课业负担过重,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都超过了正常负担水平。本文主要探讨在四年级数学科目上,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这需要国家、教育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缓解小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常兴红 《青海教育》2003,(11):36-36
课堂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主战场。教学方法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减轻课业负担制约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又反作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更新教学方法是既重要又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海安县83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课业负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业负担成因分析表明,初中生负担主要源于教师(学校),小学生负担主要源于家长,教师和家长压力主要源于学校和社会。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要做好家长工作,初中要侧重做好学校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业负担过重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仍是老大难问题。仔细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人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逻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竞争空前加剧,传递至教育领域就表现为升学竞争与考试竞争,实质上就是学业成绩的竞争,而提升学业成绩就必然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因此,在许多人眼里,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有着一种不证自明的关系。否则,为什么课业负担老是居高不下?其暗含的假设不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必须增加课业负担”吗?  相似文献   

20.
李婧 《成才之路》2009,(6):91-91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室主任李少毅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发言称,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减负”任重道远。课业负担重有四方面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升学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