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之魅》被有的学尊为“中国现代诗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但深入切实的本释读却至今鲜见。语言、材料、结构的陌生化精心营造使《森林之魅》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美学高度和思辩深度;尤为高超之处在还在于,这种精心营造并不外露,平静自然优游舒缓,而又处处存在着令人震动的张力和戏剧性“突变”。越是深入的本解读越让人确信《森林之魅》的巧夺天王、高度整一,其本现实比《麦坚利堡》更能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2.
《森林之魅》是穆旦诗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首诗歌,被学界反复提及。穆旦在世期间五次发表或收录了《森林之魅》,并且进行了反复、细致的修改,标题和内容都有多次改动。但目前该首诗歌版本流变的情况不甚清晰。通过对该首诗歌版本的外部梳理以及对微小改动的细节考辨,整首诗歌的形成过程得以厘清,同时,穆旦诗歌写作的美学追求、诗人的性格特质得以体现。对于收录了该首诗歌的现行出版物,其中几个版本有诸多存疑之处,论文就此进行了勘误与研究。从穆旦这首《森林之魅》的版本流变出发,可以开拓穆旦研究的新的疆域。  相似文献   

3.
本是传统化通常的存在形式,本从产生到被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群接受,体现着传统化发展的某种趋向。通过对《红楼梦》两种不同的释读形式的考察,尤其是对几种衍生本形态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化的发展既是原始意义和价值不断消解的过程,又是新的意义和价值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传统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从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不断转向的趋势,民族的总体化素质因此而逐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宋生贵先生的《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新"在对当今现实生活与艺术实践的深刻思考,"新"在对主体精神的热切关注,而且其论述又是在民族性、地域性的高度凸现中进行,此也为一"新"。在学界众说纷纭中,对艺术美学的关注,视角独特,言说个性,是生态文明视野中对艺术美学宏观而又精致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诗意”最多的时代。所有影视广告和报纸杂志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着“诗意地生活”。然而,我们的时代也许恰恰又是最缺乏诗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彰显真正的诗意不但需要独到的眼光,也是需要有学术良知和勇气的,因为它也很可能被人指责为矫揉造作与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8,(2):23-27
香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大陆文化生态中一直占据着特殊地位。以马克斯·韦伯的祛魅理论为指导,以《港囧》为例,分析其深层意识形态,揭示香港文化符号与内地关系的嬗变过程。电影通过重建内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对香港城市进行了"赋魅"书写;通过囧途中的教育和个人反思而去意识形态化,实现了对这一文化符号的"祛魅"书写与解构之旅。在此基础上,影片为大陆重新认识香港,重塑互相之间的文化价值关系进行了复魅书写,为现今两地关系的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7.
从《无言之美》文本的封闭性、自足性出发,分别对作者、编者、教者、读者进行目标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文重构的设想——重拟课文标题、删减部分内容,基于此细化《无言之美》的教学目标:默会知识与命题知识的确定、文本体式阅读。  相似文献   

8.
唐诗扬 《考试周刊》2013,(79):24-25
目前,我国的生态纪录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森林之歌》为代表的生态纪录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拉开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序幕,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史的空白。文章以《森林之歌》的视听语言为基础,归纳和总结了《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孙黎静 《课外阅读》2011,(5):253-253
教学《桥之美》,选择《中国石拱桥》做比较文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两者都是名家手笔,都是说明文;二,两者的说明对象相同——桥;三,两者都有优美、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四,两者都运用了举例说明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按照“秦晋之好”“秦晋恩怨”和“晋郑之怨”分门别类地梳理出与其关系密切的史实,进而提出如下观点:一是了解必要的历史语境是准确读懂文本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二是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阅读“全文”,再将“选文”置于“全文”语境之内,以获得最直接的历史语境;三是教师还应借助其他资料来获得一些间接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化境——释读庄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映万川,庄子以其独特的方式阐述了他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深化了教育的深度和厂度,其潜隐的教育思想也负载着中国教育的一脉传承。在此,笔者仅以一孔之见谈一谈庄子的“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被选入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因其内容的深记得和主题的多元而备受读者喜爱。也正因为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也给文本解读带来困难,更给学生的解读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充分地预习,然后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做一次审美的精神旅游。  相似文献   

13.
朱松苗 《文教资料》2008,(12):33-34,15
意象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森林"意象在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几米的<森林游唱><森林里的秘密>等.文章试图从"森林"意所蕴涵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家园与回归,迷茫与困惑,生机与希望.理想与自然--逐一去分析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从而探寻出"森林"意象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非洲未来主义肩负回溯过去、聚焦当下、观照未来的创作使命,是后殖民语境下美国本土作家探索非洲未来发展的新尝试。神话作为非洲大陆的文化之根,与后殖民时期非洲亟须的政治文化“复魅”与“祛魅”有机契合。在《谁惧死亡》中作者将神话融入未来书写,以嫁接、修正和改写非洲本土神话展开政治想象,从政治神话、时间政治和性属政治三个维度完成未来建构,旨在打破西方霸权知识体系中非洲的他者形象,为黑人群体提出整体解放的政治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左传》记录的文本之梦进行分析,认为潜存的巫史文化传统是其释梦的土壤。另一方面,《左传》对梦的阐释就是按照某种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结合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体验进行再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潜在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性格。《左传》这种梦叙述的文学手法是梦文学的滥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旨,历来众说不一.一说当时先生与其妻的关系不融洽,并举出文中诸如"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等例来证明妻对自己的不闻不顾,二人琴瑟难调,视同陌路,先生内心沉闷,借夜游荷塘排遣难宁的心绪.一说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意欲寻找一幽僻之地对月遣怀,并有当时的佐证材料.一说先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面对荷塘,抒发一曲幽微难明的无奈感喟.还有一说,先生在上海和北京亲眼目睹了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洞悉蒋介石在全国的暴行,他自然不会视若无睹、泰然处之,所以内心"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8.
宋初印刷书籍开始普及,唐代纸抄文本正处于向印刷文本的转型时期,姚铉在朝廷时长期担任图书整理事务,其时正是太宗、真宗两朝积唐代纸抄文献最多的的时期,能够充分运用这些资源,这是姚铉编纂《文粹》最优越的条件。姚铉的编纂与择文既受到真宗造神休后等政治风向的影响,亦含有自己后期特殊的人生体验,其初编定为五十卷本,百余本在其卒流行。《文粹》为"古文"别立一目,是姚氏对唐以来诸类杂文体的总结,也体现了他的古文观念,这一观念对于宋代文章学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9.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而一切都要交汇于课堂,由教师完成这神圣的一讲,所以教法的应变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相机适时引导,恰到好处地将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学习的要点紧密结合起  相似文献   

20.
《序二》与《序三》《读第五才子书法》,由于处在道统语境与审美释义的对话困境之中,金圣叹预设:“忠义”与“水济”的现象对立、“朝廷”与“绿林”的现实对立、“施、罗”创作的本质对立,从而确立其腰斩和评点《水浒传》的理由与权力。再从《水浒》与其他“圣贤书”、“才子书”的对比释读,完成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释义,从而确立其独特的小说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