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42年,叶家三个子女开始跟着父亲学写作了。当时,孩子的父亲叶圣陶正主编《国文杂志》。这是个帮助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月刊,需要登载一些中学生写的东西。于是他就发动家中的三个孩子给《国文杂志》写文章。最初是女儿至美写了一篇,叶圣陶看了很高兴。于是,他就怂恿幼子至诚(乳名三官)也写出一篇初中程度的好作文来。三官最熟悉的事是集邮。这中间有欢乐也有苦恼,有梦想也有失望,既有丰富的知识,更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写了一篇《集邮》。叶圣陶很赞成三官自己选定的这个题目,他逐字逐句进行修改后,连同“叶至诚”的名字一起,登上了《国文…  相似文献   

2.
<正>《文心》作者:夏丏尊叶圣陶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世纪30年代初期,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语文教育大师汇聚他们多年的国文教学经验,联手为中学生创作了一本"读写故事"。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两家的孩子喜结连理,两位大师也成了亲家。因此这本书又成了他们送给儿女们的礼物。这的确是极好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4.
夏丐尊(1886~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曾长期担任中学“国文”教师,其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人品为学生所景仰。从20年代末开始,他担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并主持《中学生》杂志编务,编书著文,成为当时青年公认的良师益友。夏丐尊语文教育方面著述颇丰,主要有《文章作法》(与刘薰宇合著)、《文艺论ABC》,与叶圣陶合著的《文心》、《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与叶圣陶等合编的《开明函授学校讲义》、《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等,以及大量的论文。他的有关写作教学的论著和见解,对我国现代写作教学的创立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作法》一书堪称现代写作教学训练教材的奠基之作。《文心》一书,曾被日本《新中国事典》赞为“在国语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的著作。由于他对传统和现代的写作和写作教学思想有着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且熟悉中学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这使他的写作著述能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炉,体现了精要、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界影响深远。迄今,已有研究者从叶圣陶本身出发,对其教育背景、编辑背景、作家背景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如若细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生成,我们就会发现,在他担任民国时期的综合型读物《中学生》杂志的编辑时,其阅读教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而研究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不应忽略掉《中学生》杂志的存在。基于此,笔者尝试回到《中学生》杂志中,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也是重要的语文教育家。早年他从北大毕业后 ,先后在浙江省立一师、江苏省立八中、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省立十中、春晖中学等校担任语文教员。 40年代初期 ,他在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时 ,主持创办了《国文月刊》 ,并与叶圣陶合作出版了《国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中 ,作文教学理论是一个重要方面。朱自清认为当时中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这样几个弊病 :一是急功近利。“总想创作 ,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 ,读和作都只是为人 ,都只是奉行功令 ;自然免…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这篇文章(指《背影》)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文章例话》)吴晗“一《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他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留下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标准与尺度》等语文教育著作,以及《新编开明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语文教材(以上均与叶圣陶等人合著、合编),本文认为,朱自清的这些国(语)文训练策略尤其是作文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语文教育,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口尊本着受教材不等于受教育的教学思想,在湖南一师任国文教员时,提倡修习语文,兼启智德,鼓励学生写白话文、写新诗,并且要求有新的思想内容。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中学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培养能力,这是人生一切事业的基础。因此,把"教育"与"教材"分清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自从我在《中学生》创刊号上写了那篇《你须知道你自己》以后,就接到了不少的青年的来信。  相似文献   

10.
琚金民 《学语文》2004,(1):38-39
1922年,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学“授于教室之内”、“限于书本之内”的弊端,明确提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泉源。”又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第  相似文献   

11.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12.
导读平台:《文心》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和夏丐尊合写的一部给中学生讲国文(语文)知识的书。该书的最为瑰奇之处,就是著者采用了长篇小说的形式,将语文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使读者能在轻松的趣味当中学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与方法。这部书成书于解放前,当时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这本书依然不失为中学生学习语文 的最佳读物,实亦是一位最好的老师。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刊发其中的几章,希望读者诸君能 从这几片美丽的叶子,生发出仰瞻“大树”的兴趣。 本期所刊发的;是《文心》的第一章,它是全书的入…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重分析轻诵读20世纪4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针对当时的语文教学二语中的地指出:“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这种重分析轻吟诵的状况,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仍无多大改观。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和语文教育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12年开始在小学任教。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进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30年去开明书店任编辑。这期间,他编过《文学旬刊》《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期刊,并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文章;同时他还先后在几所中学、大学兼任教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重庆、昆明、桂林等地继续为开明书店主持编务,先后编辑出版了《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国文…  相似文献   

15.
《国文百八课》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于1935年至1938年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这套教材采用单元编排法,每课分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其中综合了叶圣陶和夏丏尊的语文教科书编撰思想,即按单元和文章学知识系统序列化编排,这种模式在当时是可谓创举,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学大纲规定,“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里讲的,既是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学习习惯问题。叶圣陶先生从来就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一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谈到培养习惯问题的地方就有几十处之多。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他强调说:“因为阅读与习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前辈(以下简称“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中语会于3月16日召开座谈会,邀请部分专家、特级教师、青年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起畅谈学习“三老”语文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张鸿苓副理事长主持了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仲哲明做了总结性发言。现将座谈情况综述如下。 一、要广泛、深入地学习“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首要的问题在于提高认识。特级教师吴桐祯说,我1952年参加工作,教语文,当时看到叶老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这篇文章感到格外清新,其中“国文教学自有其独当其任的任务”,“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等论述使我终身获益匪浅。从教40年来,我一直遵循叶老的教导,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举一反三”读书法,出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也说:“常言‘举一反三’,国文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导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足见,我国古今教育,都很重视“能触类旁通,启发实多”的“举一反三”读书法。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清晰目标、明确重点、以学定教"作为有效教学的箴言,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还原语文的本真。一、充分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学教学富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学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读"和"写"的认知一直存在多种解读。其实在阅读教学中,两者的地位和作用各有千秋,不可以笼统地厚此薄彼。读是基础,叶圣陶在1940年发表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指出了写作的"根"在阅读。而另一方面,"写"的教学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