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的玛尼石刻。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化承载和表达方式。这种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而衍传的岩石化,至今已数千年了。具有重要的教化和审美作用。在青藏高原,无论走到哪儿。随处可见那些纪念碑式的充满宗教色彩洋洋大观的经石胜景……而在藏区众多的经石景观中。青海和日石经墙无疑是刻经卷帙完整、系统浩繁的翘楚。  相似文献   

2.
山石崇拜,是人类原始自然崇拜的一部分。这种朴实而虔诚的崇拜,又孕育和催生了石刻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面对今天现代文明的包围和快速侵蚀,众多传统石刻文化形式日渐式微甚至消失了,唯独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经石文化,长久地保持着千多年来的固有风貌,几乎没有一点点改变,这真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大足石刻是佛教与艺术完美而伟大的结晶,是与云岗、龙门石刻比肩而立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它所具有的中国晚期佛教石刻绝响的定性,确立了其具备的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模仿性,奠定了其跻身《世界遗产名录》的地位。由此定性,大足石刻不是“小家碧玉”,而是绝对的“大家闺秀”,更是西部大开发中重庆与世界交换的一张特制名片。系统策划大足石刻是一个科研课题,笔者无能构架和奢谈,但就如何做大、做强、做亮大足石刻,使之从一般意义的接待观光型逐步转化为经济产业型,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试从宣传促销角度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4.
龙山 《寻根》2013,(5):74-79
石刻文字和图像,是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承载和表达方式。这种从远古时期由先民们的自然崇拜而衍传下来的岩石文化,至今已数千年,它以特别的水恒性和精神魅力,传达着人类的信仰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向往。从岩石崇拜的形式和地域看,青藏高原藏民族的岩石崇拜尤独具特色,譬如藏人的各种石饰、玛尼堆和石经等。今天,就石经而言,无论我们来到青藏高原哪个地方,都会很容易地见到  相似文献   

5.
高林 《寻根》2012,(6):122-125
藏族居民所在地区多为崇山峻岭的高寒险地,这里地理结构复杂,山峰高峻奇特,藏族群众的生活自然与这样的地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派生出许多奇特的文化现象,山神崇拜就是其一.山神崇拜,在藏区是一种奇特的文化习俗,我们去青藏高原及其他藏区,都会随处见到这种文化的外现.其实,它已经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他们的精神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6.
李小强 《寻根》2007,(6):76-78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沿袭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吸收了华夏文化众多因素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石刻造像,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屹立于石窟寺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7.
刘金祥 《寻根》2014,(5):4-8
岩画作为一种石刻艺术,是指在山体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镂刻的彩画、线条、浮雕的总称。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先民们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简约的方法——石刻,对生产方式进行描摹,对生活内容予以记述,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人类在岩石上镌刻画面,大约有四万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岩画主要分布干地中海沿岸地区,非洲岩画大都集中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东非国家,亚洲岩画绝大部分在印度和中国。  相似文献   

8.
吴平 《华夏文化》2004,(3):28-29
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垄断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知识,作为藏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凭借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人文地理环境,创造了民族风格鲜明、灿烂辉煌的藏传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足宝顶石刻“孝”的教化胡昭曦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一座规模宏钜。技法精湛的石窟艺术宝库。众多的具像造型、生活场景和榜题文字,更展现出它所涵盖的社会思想资料的博大,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宣扬的文化,除甚有特色的佛教教义而外,更有儒家的伦常哲理。这既...  相似文献   

10.
摩崖石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保存着大量优秀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而且许多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福建多山,摩崖石刻十分丰富,其中分布比较集中且质量上乘有泉州南安的九日山摩崖石刻,福州鼓山摩崖石刻、乌石山摩崖石刻、以及漳州龙海云洞岩摩崖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宋、元、明、清石刻七十余处,分布在东、西两峰。其中以十三方祈风石刻最为重要,记载两宋一百六十多年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主持番船析风,预祝一帆风顺,平安而归的史实,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佐证,是研究我…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共有246处地面文物纳入保护规划,包括汉阙、民居、宗教建筑、衙署学堂、桥梁、塔、城门及城墙、城址、山寨、摩崖造像、石刻、题刻、栈道、牌坊、水井、陵园.等等这些文物涵盖了三峡地区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反映了峡江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是峡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高城 《寻根》2014,(1):108-112
我国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很强的圆圈舞“果谐”“果卓”“谐”“卓”等,都是藏族中十分普及和深受喜爱的舞蹈。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堆谐”更有意思,它因源于后藏民间,变于拉萨,进而流行于藏区各地,成为我国藏区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及文化。  相似文献   

13.
周宗旭 《寻根》2022,(6):98-104
<正>在中国文学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学类型,它们不是记载在纸质文献中,也不是书写在丝帛、竹简上,而是镌刻在悬崖峭壁上,我们通常称为摩崖石刻文学。关于摩崖石刻的概念,清代金石学家冯云鹏在《金石索·石索》中说:“古者,方曰碑,圆曰碣,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  相似文献   

1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藏文化是高原文化、"缺氧文化"、抗争文化。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将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即通常所说的"藏区三部"或"藏地三区"。康区亦称康巴藏区,在此范围内所孕育生长的康巴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简要梳理学界关于康巴文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经纬度、海拔度、水量度、日照度、物产度、交融度六个维度对康巴文化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六度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六度"之间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并非完全独立。我们可以通过这六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旨在将康巴藏区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观照,探究康巴文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动力,并对康巴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及研究内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建成石刻墓坊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其石刻艺术的创造性、地域性特点。张建成石刻墓坊乃清末民初川东北民墓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析了近年来青海藏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方面的实践,既提升了青海藏区传统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又给全国其它藏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借鉴与可复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有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一处是"零关"摩崖石刻题记,另一处是塔拉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零关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茶马古道的支线,是汉、藏、彝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18.
寿山石,俗称“腊石”,因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石质脂润,柔而易攻。据考古发掘证明:福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乃是1954年在福州仓山桃花山师范学院工地,挖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石刻猪”一只,高1.1厘米,长6.4厘米,同年在福州仓山乐群路速成中学工地的一座南朝墓葬中。也出土“石刻猪”一件,高2厘米,长6厘米,1965年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一座标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公元445年)纪年墓砖的贵族墓,出土“石刻猪”一对,高1  相似文献   

19.
川西北的石碉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北石碉文化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境东部岷江上游流域、州境南部的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流域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大渡河上游流域地区.在蚕丛时代,岷江上游就出现了石碉建筑雏形.石碉造型奇特,结构合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嘉绒藏族、羌族部落间战事频繁,是石碉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黄林 《寻根》2013,(4):73-78
休闲,不仅是现代人崇尚的时风,也是各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就我国藏区而言,各地也不乏多种风格和形态的休闲传统风俗。每当此时,藏族同胞们就会在平时的忙碌中停歇下来,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阳光、河流、清新的空气和山川美景带来的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