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邮博览》2014,(6):29-29
正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作为古代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京杭大运河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处遗迹像大运河那样经历了统一和分离的全部沧桑,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同时,大运河在促进经济繁荣、融合南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500年来,京杭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一座又一  相似文献   

2.
高洪艳 《收藏界》2013,(9):56-60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流经安徽省约180余公里。这条运河在中国最鼎盛的隋唐宋金元时期,作为北方出海外销、南方进贡京师的黄金水道,通航了七百余年,过往舟船因黄水泛滥、汴水(隋唐大运河)漫溢(仅《宋史》记载:北宋160余年,隋唐大运河泛滥达21次),失事倾覆的船只不计其数。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隋唐大运河淮北柳孜遗址考古发掘时,在柳孜运河遗址900平方米的探方中一处宋代石构筑物下,就压覆着八条唐及唐以前年代的沉船,出土陶瓷器1653  相似文献   

3.
蒋永庆 《围棋天地》2020,(3):246-247
“水潆南北兴扬城,棋逢盛世续华章。”江苏省扬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开筑起点和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因运而盛,因河而名,纵贯南北,流淌千年的运河孕育了扬州开放包容,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扬州历史文化昌盛,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扬州学派、扬州画派特别是扬州八怪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大运河文化特色健身舞蹈的开发与推广入手,把静态的遗迹遗产与动态的健身活动相结合,把运河文化的内涵与居民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在健身中参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该研究分析了大运河健身舞蹈开发的原则和要素,提出了推广的几大策略,以期可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健身舞蹈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条尝试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揭牌讲述运河南北武术故事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2月22日,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揭牌仪式在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国家武术研究院湘湖讲武学堂智库专家田苏辉、吴彬、江百龙等100余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6.
<正>大运河流淌千年,孕育了沿岸一座座文化名城,成为联结南北、沟通古今的文明纽带。当百年名拳与千年运河在拱宸交汇,我们便看到了一条熠熠生辉的中华武术之河。漕运繁荣与武术兴盛,相融相生,共同沉淀,形成今天运河流域的“文化存量”。拳法与武德,如运河之水,浩浩汤汤,贯通南北,激荡着中国人的精气神,源远流长,成为运河文化取之不竭的增量。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京杭大运河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要远远密切于与文化的关系,黄仁宇《明代的漕运》一书,研精究微,可视为代表之作。近年来,随着"申遗"热的蔓延,运河文化开始被加温,于是本刊有了"运河专题"的设想,特别是大运河邮票的发行,把这个话题推向前沿。这一两年,有机缘赴天津和山东微山湖,  相似文献   

8.
正"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这四句话概括了浙东运河的空间位置。浙东运河从京杭大运河终点向东延伸到宁波镇海的出海口,联结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构成了中国大运河的伟大体系。在浙东运河建设上,先人们采用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避免并减弱了海潮对航运的影响,这正是浙东运河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凿邗沟,成为京杭运河的滥觞。运河扬州段全长125公里,其中城区段13.5公里。邗沟为其最古老的一段,沿河两岸留下众多名胜古迹。2006年,扬州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以运河为主题。开辟水上游览线,其精华部分有26个景点,成为展础运河历史、化的窗口。为此,市邮政局于2006年4月16日启用反映古运河风光的风景日戳8种。  相似文献   

10.
苏伊士运河     
朱军 《集邮博览》2008,(7):65-67
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条国际航运通道,位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的苏伊士地峡上,介于亚、非两大陆之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扼守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图1,运河地区的卫星照片)。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苏伊士运河,称它为"东方伟大的航道"。早在公元前17世纪左右,埃及就开凿了从地中海经尼罗河下游通向红海的运河。由于泥沙淤塞,虽几经重开但最终  相似文献   

11.
海石 《集邮博览》2011,(9):30-32
2009年,京杭大运河正式登上了方寸之地,使人们第一次对它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起自浙江杭州,终于北京,全程穿越浙、苏、鲁、冀、津、京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长、淮、黄、海五大水系,全长达1794公里(图1)。  相似文献   

12.
双手用一刀是一种独特、实用的武术技法,中华先民早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惜的是元以后,这种技术频临失传。有明一代,受倭刀的影响,俞大猷、戚继光、刘云峰、程宗猷、吴殳及后起的武术家开始积极学习、借鉴倭刀技法,并开始探索将之融入中国武术之中,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正是在这种积极努力下,中国武术双手刀法沿中国大运河自南而北传播,出现了"独流苗刀"、"沧州苗刀"、"万胜苗刀"等练习样式,涌现出任向荣、刘玉春、马凤图、佟忠义、郭长生、任鹤年等一大批苗刀大家。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苗刀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下)     
运河遗韵古塔通州燃灯塔(图29)、临清舍利塔、扬州文峰塔(PF2007-6)和杭州六和塔(1994-21-3),并称“运河四大名塔“。燃灯塔是大运河最北端的标志,“无言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相似文献   

14.
马婧婧 《收藏界》2016,(4):131-136
多年前,天津杨柳青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文化传承名镇"。《魅力中国·魅力名镇》节目对天津杨柳青这样评价:古老的大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积淀。运河水早无当年辉煌,但这里仍然是文脉昌盛,一派斯文。这里的年画天下闻名。几百年兴盛,几十年衰落,如今已经全面复兴。文化是这里不灭的灵魂,京师附近的平原小镇,当属中国文化传承名镇——杨柳青……  相似文献   

15.
围棋与扬州     
江志鑫 《围棋天地》2005,(18):48-50
纵观几千年,围棋与扬州城的关系,正如大运河和扬州的关系一般密不可分,我们把扬州说成是运河之城、围棋之城,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6.
高华 《集邮博览》2014,(11):54-54
正北京时间6月22日15时19分和15时52分,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丝绸之路成为中国第46项和第47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洛阳成为中国唯一成功"双申遗"城市,其世界文化遗产由龙门石窟一项  相似文献   

17.
十一月中旬,我国北方已是冰天雪地,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探访隋唐运河的旅程。几年来,笔者已先后数次前往河南观赏和拍摄隋唐大运河故道中出土的陶瓷器和其他文物,  相似文献   

18.
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它北起幽州(北京),南到杭州,全长约2700公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通济渠。1999年淮北市在修筑泗县至永城的公路时,发现了通济渠上一处重要遗址——柳孜遗址。该遗址发掘面积900平  相似文献   

19.
杨建华 《收藏》2012,(9):48-55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605年),第一次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通过水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贯通,使东西南北中的人流、物流得以畅通,极大地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其中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极其重要,唐宋时期称汴河,"渠广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树",其沿东汉汴渠(古汴河)流至开封后,与古汴河分道折向东南,经今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淮北、柳孜、宿州、泗县,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65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连接东西南北的枢纽河道。此渠历经隋、唐、宋三代600余年,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对唐宋王朝的大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京杭大运河     
春秋末期(前486年)和隋仁寿四年(604)开凿的“之”字形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千米。元代,河道被截弯取直,贯通南北,形成今“一”字形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南至杭州,沟通海河、黄河,准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为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