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诗经》分为《风》(即《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部分。对“风”“雅”“颂”三字如何理解,实际上已构成了探求《诗经》主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风”,是指“音乐和歌谣”;“国风”就是各国的音乐歌谣。有的同志还写道,对此,“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致的意见”(孙作云《说雅》(见《文史哲》1957年1月号;又见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3.
白寿彝先生在他的《〈史记〉新证》中,就《诗经》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个颇耐人深思的看法。他说:现在文学家讲《诗经》,一般认为《国风》最好,价值最高,雅、颂要不得,是庙堂文学。从历史家的角度来看,则恰恰相反,雅、颂最有历史价值。《国风》多是讲男女爱情的故事,历史价值不及雅、颂,而且记载也没有雅、颂具体。我们讲的雅、颂就是《大雅》、《周颂》。……雅、颂是史诗,它的价值不能小看,有很多有关周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劳动情况等重要记载,在别处找不到的,在《周颂》里却有一些。把《大雅》的诗歌按歌咏对象的时代排列一下,就成了一部西周兴衰史。  相似文献   

4.
《诗经》之分为“风”、“雅”、“颂”,皆缘于音乐。其中,“风”为地方乐调,按出现地方不同,分为周南、召南、邶、鄢、卫等十五“国风”。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又说:“周南、召南……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尽管朱熹因其地位及意识之局限而对《诗经》解说甚多偏颇,但其坚持认定“国风”为“里巷歌谣之作”,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诗歌总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歌谣,在《诗经》中成就最高,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最大的诗歌总集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十人编辑的《全唐诗》是中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书有900卷,共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形式,其中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曲,是《诗经》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是周代社会的常用乐器群,“国风”中提及了琴、瑟、簧、鼓、缶、钟、鸾等8种。本文从乐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体现在“国风”中的周代社会的音乐面貌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7.
自汉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整理并最终编订成书的。但是在先秦典籍和《诗经》文本中,均找不到孔子编订《国风》的证据:先秦典籍中未见孔子编订《国风》的记载,《国风》篇章未必经过孔子编选,《国风》的目录未必经过孔子编订,《国风》不大可能经过孔子的辑佚;却可以发现孔子编订过《雅》、《颂》的痕迹。后世对《国风》的编辑疑问很多,都是因为它未必经过孔子编订之故。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乐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诗经》有广阔深邃的思想内容,有生动凝炼的文学语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一向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春秋时代并不叫经,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司马迁说:“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此后,就有所谓孔子删诗之说.经过史家们考证,此说不足信.但是,孔子大兴诗教,对《诗经》作过重要的评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这倒是确实的.本文主要试图从《诗经》的内容、风格、语言和作用等方面,对孔子评诗的利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古称“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和《毛诗序》,那时的排列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概指诗的内容.现代一般人认为,风雅颂是指诗的内容和音乐体例的区分,赋比兴是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以宋人郑樵的解释较为通俗.他认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是民间歌谣,多为人民大众所作,带有乡土气息.雅是宫庭音乐,是官办的正乐.颂是庙堂音乐.《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其中风诗一百六十,来自十五个地区;雅诗一百零五,分大雅和小雅;颂诗四十,包括周颂  相似文献   

9.
一《诗经》中的“风”、“雅”自汉代以来就有了“正”、“变”之说,所谓“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里所说的“变风”、“变雅”就是郑玄《诗谱序》说的“刺怨”的作品。本文所谈的政治批判诗就是“变雅”中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政治批判诗呢?本文所谈的政治批判诗是指在西周、春秋之际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由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各层人士写作的,反映社会上重大政治生活饱含政治激情,并且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和批判精神的诗篇。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之友》2010,(7):4-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  相似文献   

11.
刘淼 《考试周刊》2010,(12):25-2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全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整个诗集主要是按照风、雅、颂进行规整分类。其中以国风最具民俗特色和民间史学价值.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被称作是中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有关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诗篇,更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精彩至极。本文作者对《国风》中有关恋爱婚姻的诗作了仔细的研读,对此类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以此帮助大家深入国风.解读国风.  相似文献   

12.
<正>对《诗经》中“风”、“雅”、“颂”之名来历的解释,宋以后的研究家们已逐步打破汉代经师们的传统教化观点,提出以作者出身之贵贱、音乐曲调之差异等来加区别的更合理的看法。在这些新看法的启迪下,郭沫若、章炳麟、张西堂诸先辈又经过严谨的考证,进而得出“南”“雅”“颂”原本乐器之名的结论(见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释南》、章炳麟《文录》卷一、张西堂《诗经的体制》)。唯“风”之本于何器,尚在人们的考究研讨之中。笔者以为,“风”原来也是一种乐器,即古人用以节乐的缶。  相似文献   

13.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虽有少数叙事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我国早期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的大量的怨刺诗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16.
田作 《语文知识》2001,(8):30-3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创作,距今约二千五百多年。它的出现,展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诗经》流传至今,除了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之外,其语言的生动活泼,音韵和谐,人们乐于诵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流传下来的数量众多的成语中得到印证。《诗经》三百零五篇,流传下来的成语竟多达130条。数量之多,为后人使用频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成语,散见于“风”“雅”“颂”各部分。其中以“雅”为最多,计69条,“风”次之,计57条,“颂”最少,计4条。《语文知识》1999年6期曾发表了张顺发先生的《(从诗经)中直接援用的成语》一文,计70余条,本文详加补足,并按“风”“雅”“颂”顺序罗列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很早的一个标志,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诗经》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国风是其中的精华,收录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而这些民歌中价值最高的,则当属爱情诗了,国风中的爱情诗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爱情可谓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一主题应该是《涛经》开创的。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雅诗歌曲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庙堂诗歌,主要继承了<诗经>中"雅"诗以来的四言诗的优秀传统.宋人对柳宗元雅诗歌曲的接受主要集中在其思想上的标榜古道和语言上古奥雅正两方面,反映了宋人锐意儒学复兴以及浓厚的复古主义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20.
《诗经》包括风、雅、颂(风,即十五国风,是当时各国的民间歌谣;雅、颂出于文人手笔,以宴会诗、田猎诗、史诗、侑祭诗居多)三个部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