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见的惩罚一类是以学生的身体为接受部位的,是谓“体罚”,也可称“显性惩罚”;另一类是教师用语言、眼神等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受罚的部位是内心,是谓“心罚”,也可称“隐性惩罚”。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4.
杨玲 《教学与管理》2007,(12):44-45
“惩罚”是控制行为的常用方法,许多教师都认为“不罚不止”。但“罚”就一定能“止”吗?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不少老师反映说,不怕学生犯错误,就怕碰到那种犯了错后“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学生。这类学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虚心接受”。  相似文献   

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地违背了教育规范,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了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惩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让我们先看看下...  相似文献   

6.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7.
钟林 《山东教育》2005,(21):123-12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体罚﹄不可为﹃惩罚﹄不可少湖北宜昌教育学院王永平众所周知,体罚学生是违法的。但时下有些教师对“体罚”理解尚有偏见,以至连正常的“惩罚”手段也放弃不用;或者用也心虚,闻罚而避,闻罚而畏。结果导致对个别学生的管理缺乏震慑力,助长了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1.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12.
刘尧 《教书育人》2010,(8):65-6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13.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惩罚,可以有多种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不当惩罚产生的消极效应使很多教师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因而谈“罚”色变。于是,惩罚成了人们飞短流长的是非话题和教育管理难以通过的“瓶颈”,教育工作走上了“赏识教育”的“独木桥”。这种失去一翼的残缺的教育难以凝聚整体教育的强大合力,必然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5.
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滥施征罚,惩罚的形式也在不断出机关报。比如学生迟到、忘戴校徽之类轻微违纪违规的现象,便罚其打扫卫生、跑步、擦黑板等。有人认为这种惩罚是“美丽的惩罚”、“温馨的惩罚”。诚然,这比体罚、停课、“叫”家长等惩罚要“美丽”、“温馨”些。但是罚打扫卫生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善待惩罚     
我困惑 我无奈 现在的众多“教育工作”脑中,“赞扬”所取得的效果远胜于“惩罚”,每每看见相关的章,总冠以“赞扬”美名,好像它已成为溶石“圣水”,在任何顽固不化之人身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把“惩罚”当成是恶魔的化身,甚至在一线教师身上已达到谈“罚”色变的程度。哪位教师敢去“惩罚”学生,除非他想拿自己的名誉作赌注、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基础教育中的惩罚教育是指对犯错误或有不良表现的学生在身心方面施加某种不愉快的负面刺激,否定其行为,以引起警戒并强制其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法。一般地惩罚教育包括言语责备、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等(代偿式惩罚);场间休息、撤消某种特权等(剥夺式惩罚)以及罚请家长、书面检讨、警告、记过等。在中小学,青少年儿童由于自控力较差等原因,纪律约束是必需,惩罚教育也是必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琴 《教育科学》2002,18(2):56-57
心罚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心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消灭心罚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教育,拒绝惩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罚 ,是中国古代私塾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 ,比如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等等。在现代教育中 ,惩罚手段的运用不但是经常的 ,而且花样似乎还多了许多 ,比如罚写作业、罚站、罚打扫卫生、罚自己打嘴巴 ,有时教育者还开口骂学生 ,动手打学生 ,以示惩罚。不独中国教育有惩罚 ,就连美国的教育中也有惩罚。《素质教育在美国》中 ,作者的儿子矿矿就受到过“罚不给吃午点”、“不让参加课外活动”、“脚跟靠墙罚站”、“停课三天”等惩罚。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 ,在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以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 :“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岳伟 《教育学术月刊》2001,(5):16-17,20
一、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的虚假与缺失   教育是一种生产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爱的直接生产者与传播者,更要有爱的态度、品行与能力。然而现实教育中的师爱却往往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的虚假性。爱的虚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惩罚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包括体罚与心罚。对此许多教师却振振有辞:“我惩罚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第二,占有性的“爱”。教师把学生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