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民族历史各异,社会环境因素不同,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同时,世界各民族在发展、演进中又相互渗透、融合,异中有同,使各民族性格又具有共同点,籍此成为各民族互动、共进、互补的基础。悉心考察东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行为差异及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交往需要正确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中西部普通高校本科生网络参与程度差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城市中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在网络参与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包括:网络接触频率与时间的差异、网络论坛与博客参与程度的差异以及网络交流频率的差异.中部地区与其他两地的差异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和《奥德修纪》都采用纪行的写法叙述了主人公同妖魔斗争的故事.在叙事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各具特点.从叙事视角、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究二者在叙事形式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可以折射出东西方社会和文化等差异对二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西魏玉壁之战,在南北朝史及其战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北朝后期的历史走向,为日后中国古代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文系首次完成玉壁之战古战场野外考察后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各自代表了一个人的几个不同方面。根据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再结合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间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得出小说的主要精神乃是通过描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写出了一个人悟道修真、修持心性的心路历程,即一个人以理想、信念为支柱,以认识、行动为手段,战胜内心欲念,抵制外界引诱,克服面对困难产生的犹豫、退缩情绪,最终达到“即心即佛”的境界,这样一个内部思想矛盾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伴随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密切,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不可避免。本文从义利观、自由观、幸福观的传统价值观之比较说明东西方价值异同。  相似文献   

8.
学生评教关乎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师个人发展,但有关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根据中西方有影响期刊最近40年共349篇学生评教方面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比较国内与西方在研究方法、关注点、研究问题与结论等方面的异同,经分析,发现:西方研究多采用实证性方法,国内多采用非实证性方法;西方更注重评教的可靠性和实际效果,国内更关注评教制度的建立与改进;与西方相比,国内在评教问卷设计、过程管理、结果解读及运用等方面有待加强科学性.论文对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梳理,为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一系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区域差距的存在是世界各国经济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是一种客观现实,它的存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有负面影响。对待这种客观现象既不能熟视无睹,又不能急于求成,要正视差距的存在,重视差距问题的解决,积极寻求和探索控制差距扩大,缩小差距以及消除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及历史文化的差异,东西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也就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对东西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就是吸取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以利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西游记》中除“比”字句外的比较句式共有十种,这十种类型符合《马氏文通》所说的平比、差比和极比的规律。分析这些句式的结构特点,对于了解近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史比较句式的发展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部《西游记》,唐僧师徒这四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所演绎的生命状态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生命历程中四个阶段的不同特质。孙悟空代表人童年时的童真和青少年时的桀骜不驯;猪八戒代表人初入社会时奋斗受挫后的退缩及贪图一时的享乐与安逸;沙僧代表人到中年时的成熟与稳重;唐僧代表人老年时的超越名利与对生死的淡然。从这四个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生命中不同阶段的影子,他们共同构成一部个人生命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东西方美术观念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比较,并概括其主要的造型特征,同时提出艺术的民族化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但丁所处的时代正是东西方交流相对活跃的一个时期,在但丁的作品中我们却极少看到但丁对东方这一热点话题的谈论。研究表明但丁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也借鉴了东方诗歌创作手法,但丁对东方的漠视态度是但丁执着的宗教信仰、鲜明的政治理想和复杂的人生经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但丁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文化的主页制作及其新闻主要内容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了价值观的差别。通过对中西方共40所大学的主页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人们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尽管这样的交流是间接的。了解到主页中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对其他的网络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有所觉察,而避免产生其他一些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它像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围绕中西文化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方面的差别分六点阐述,意在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来探讨中西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西方的生存条件、文化背景不同.其公民道德观形成的基础和内容也呈现出各种差异,揭示出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各有偏颇和侧重。偏颇和侧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来源,于是中西方开始积极地吸取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得原来殊途的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同归到一个方向上来。所以应客观地看待中西方公民道德观,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的思想,形成和谐社会所应有的公民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ubtractive schooling, including language use in education, on the identity of a group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Central Highlands of Vietnam. Drawing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a deeper look is taken into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students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ir languages, cultures, and social relations.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subtractive power of the school language and the institutional milieu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by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a) the devaluation of their langu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vasion of their sociocultural territory by the dominant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b) the segregation and disunity that affected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social relations. Although subtractive schooling apparently facilitated students’ integr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its invisible power forced them not only to integrate but also to bear the full burden of constructing new identities to adjust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stream society.  相似文献   

19.
20.
仪式是一种象征,储存和积淀了大量的文化、传统的信息,并以其突出的实践性特征成为社会行为的一种因素和社会活动领域的一种积极力量。《西游记》以唐僧四众西天拜师取经结构全篇,以历经种种磨难的考验为中心,向人们展示了于其中隐含的文化内蕴:师父就是师父,隐喻着规训、规范、秩序、传统,看似软绵无力,却有着巨大无比的惯性权威;徒弟还是徒弟,无论其有多大本领都必须在规训、规范、秩序、传统的操纵下完成对"意义"和"精神"的追求。于是由佛祖如来导演的这一场拜师仪式实际上演绎为各民族乃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各民族乃至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完成过去、来到现在并走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