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石。咸阳市城市社区教育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推动咸阳市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从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内容、社区教育队伍、社区教育网络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
鲁静 《高校教育管理》2010,4(5):37-41,47
大学城建设的空间本质是城市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融合。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城市空间和高等教育空间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促进科学规划;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增强文化特性;以学科交流合作为重点,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区校深度合作为基础,推进区域联动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存在和发展来看,人存在的空间不仅有自然物理空间,还有社会空间。人的生存空间是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创造出来的。空间生产包括物理空间生产和社会空间生产两种类型。两种空间生产分别呈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状态,他们之间表现出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辩证关系。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两种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建构实践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代价。在更深的层次上,当代中国城市建构现存问题背后的实质是资本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神话。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主体,学校是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本研究从心理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共同体意识与个体的心理动力相结合,与个体的知识更新和情感体验相结合,与个体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学校教育空间生产提出建议:(1)建设丰富完善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学校物理空间;(2)构建多民族平等包容的学校人际空间;(3)建设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知识空间;(4)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更生动和更深刻的学校体验空间。从心理空间生产的角度,在学校中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生于学生的心理空间,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时代,空间成为消费的对象,城市的休闲气质与休闲旅游空间的生产密切相关。在阐述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特征和消费特征基础上,探讨了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的生产途径。认为城市要建设旅游综合体,使景区观光和社区休闲完美结合;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城市名片;多向度休闲体验空间设计,构建城市空间的休闲气质;拓展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空间,塑造更具活力的城市休闲气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地方性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7.
街区制的推行虽然有利于解决封闭小区引起的诸多空间失序问题,但也带来了空间安全困境、空间管理困境和社区认同困境,对城市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如何构建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成为街区制能否持续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观察上海市A街道街区制实践的案例,发现: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街区空间安全性;以党建机制实现国家权力介入的空间表象,借助政治吸纳,构建多元共治的街区治理结构,实现街区资源整合和治理联动,有利于锻造街区安全力;以自治项目的开发运作,促进街区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公共性生产,助推街区生活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提升居民安全感。总的来说,街区制实践通过物理空间的重组、治理结构的重构和公共价值的重塑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实现了街区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8.
街区制的推行虽然有利于解决封闭小区引起的诸多空间失序问题,但也带来了空间安全困境、空间管理困境和社区认同困境,对城市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如何构建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成为街区制能否持续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观察上海市A街道街区制实践的案例,发现:公共空间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街区空间安全性;以党建机制实现国家权力介入的空间表象,借助政治吸纳,构建多元共治的街区治理结构,实现街区资源整合和治理联动,有利于锻造街区安全力;以自治项目的开发运作,促进街区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公共性生产,助推街区生活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提升居民安全感。总的来说,街区制实践通过物理空间的重组、治理结构的重构和公共价值的重塑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社会安全的空间基础,实现了街区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
社区教育是实现教育区域公平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我国社区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区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业已成为教育区域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当前有关社区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理解、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的现实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由社区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等。故,结合当前中国社区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实际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围绕地理空间技术在社区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研究的层次及视角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11.
比较中国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识别高校地理学研究生教育的空间性及其生产机制。研究发现:(1)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布区域不平衡显著,隶属关系与区位差异直接影响培养方向、目标、创新能力等方面育成途径差异,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日益重视学科内部交叉,以及与生态环境、测绘、海洋、经济、城乡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等外部学科交叉衍生;(2)中央政府直属高校自然地理人才培养面向全球变化、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人文地理人才培养集中在经济、城市、旅游等三级分支理论研究及其服务国家发展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养集中在资源环境遥感原理与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省属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地方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与中学师资等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正式的社会化空间,学校空间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完成着自身的社会性生产。学校空间经历了从分散到同一,从在场到脱域的脱变过程,这不仅为现代学校空间塑造了基本表征形态,同时也为科学、精确、可测的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学校空间在完成现代转型的同时彰显出权力和自由的双重属性,成为现代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网络化的学校空间,仍然无法真正逃离现代社会巨大权力之网的包围。  相似文献   

13.
从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政策学科发展和教育政策制订本身出发,对教育政策空间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政策空间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多元性、不确定性和外溢性所决定的。教育政策空间要求教育政策的主体必须做到有效的政策知识学习和抓住教育政策的有效时机。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内涵、重知识轻思想、重制度轻落实、重校内轻社会等问题。可以围绕校风、教风、学风、机关作风等方面,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物质与内涵的双管齐下;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研水平和打造精品项目“两手抓”,将高校打造成思政建设高地,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相辅相成;挖掘传统资源对接新型平台,在创新中实现传承;推进校内与校外开放合作,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宁 《惠州学院学报》2006,26(5):104-108
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诚信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目前, 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严重的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教育弊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 完善诚信机制, 实现大学生诚信回归,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资源利用机制,整合资源体系,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与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结构颠倒的问题,导致两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无缝对接,以及教育对象在恩想上的混乱。梳理分析高校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问题,意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弱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作用有所弱化或者被忽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家庭而言,应主动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对家庭教育的新要求,营造宽松氛围,化解子女对家庭教育的抵触情绪,经常性与学校保持联系,争取家庭教育的主动;就学校而言,则应加强培训和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一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深化家庭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进一步认识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