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及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2002年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起步阶段,2003-2012年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艰难前行阶段,2013-至今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繁荣阶段.以拉斯韦尔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曹文轩文学作品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非常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学作品外译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文学作品外译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与作品的选材不无关系。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英译的《武则天四大奇案》是一部传播效果较好的译介作品,而高罗佩对原作的精心挑选是这部译作成功传播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罗佩对于作品的选材,总结其成功的选材经验,以期对我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个案;而在着力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当下语境,寒山诗作为"走出去"之成功典范,对其译介与传播的成功经验却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毋庸置疑,对于其成功经验的细察,将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与翻译策略的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文学对外传播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征程,域外的沈从文文学传播与研究成果虽然在整体上不如中国,但其作品在域外传播时所引起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对沈从文的系统研究之前,美国学者就已经撰写、出版了重点介绍沈从文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沈从文评传》、《沈从文传》等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译介成果也卓有成就。因此,就沈从文文学作品在欧美国家的传播与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对目前国内的沈从文研究而言很有必要,而且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三行情诗"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新体裁,源起日本,后走红于中国各大网络。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下产生的汉俳一样,中国"三行情诗"的创作之兴起也深受日本"三行情书"的译介之影响。本稿以近年来由王向远先生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新范型——"译文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评价从日本译介到国内的日本"三行情书"的部分作品,并探讨其汉译原则及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诗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坛的一代大文豪。中国对谷崎润一郎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作品的译介,而且对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创作手法等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众多瞩目的成就,使我们对谷崎润一郎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察已百年有余,对其研究成果的再现是理解"他者视阈"下中国西南地域多元文化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日本学术期刊数据库CINII、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科研数据库KAKEN所收录的论文、专著及科研项目为依据,依次对在中国留学且在西南地区研究上有丰硕成果的数位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展开译介和述评,以展现留华日本学者在中国西南地区研究上做出的学术贡献,为全面详尽地开展中国西南地区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跨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唯美主义产生于明治末年,兴盛于大正初年。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我国学者对其作品的译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部分作品都得到译介,还有许多作品出现了多个译本。本文将对这三次译介进行梳理,并分析三次译介的原因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通过对刘氏译介作品的收集分析,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运用操纵理论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介历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品译介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表明其作品的译介受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其作品的译介呈再版多、重译多及单一性的特点。对刘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学者对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错误之处.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详实准确的考录,以便让读者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客观详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袁渊 《海外英语》2022,(2):199-202
研究以引爆点理论为框架,通过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三体》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和事件进行了追踪,并结合引爆点理论的流行三原则,剖析《三体》英译本译介到达引爆点成为"现象级"译介作品的历程,及其在译介与传播中所采取的策略,旨在为推动我国文学对外译介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岛敦作为近现代日本文学发展巅峰时期出现的著名作家,在他仅仅33年的生命中,为日本文坛创造出许多经典著作。围绕这位传奇作家及其作品,中日两国的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本文以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岛敦及其文学作品的先行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比两国在中岛敦文学现象研究上的差异。通过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学研究上的不同,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岛敦的文学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滁州学院学报》2022,(1):62-67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种类繁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多从中国本土译介当代文学角度探讨,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不足。本文拟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文献(期刊刊载文献和发表单行本)进行梳理,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播渠道与效果研究)进行反思,探讨汉学期刊、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先宣传如通俗文学等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转变。助力当前文学外译政策调整,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海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翻译研究拜伦的诗歌作品.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拜伦诗歌被翻译介绍至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拜伦诗歌的译介研究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1919年-2000年间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为基础,研究拜伦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拜伦及其诗歌特质探讨诗歌翻译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各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将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探索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译介的影响,包括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考察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的轨迹和特点,分析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译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百年来,中国学者在译介杜威名著Democracy and Education时,对其书名翻译多有不同,前后有近十种译名之别,致使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重面向。从20世纪10-20年代流行的"平民主义与教育"译介到30年代流行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译介再到40年代起流行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译介,杜威Democracy and Education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发生着某种转译嬗变,以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总的来说,该书在中国长达百年的译介传播并非只是一次比一次更逼真复现杜威文本思想的过程,而是在时空交错的历史长河中伴随转变着的社会情境一次又一次不断被重新阐释的过程。在新时期,还需注重结合当前社会情境对Democracy and Education进行转化性阐释,以适应时代变革图新需要进而揭示其当代意涵。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