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活动规律,分析了文科创新型人才具有先进性、原创性、思辩性和批判性等特征,总结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学贯中西、思想自由、社会实践、挑战传统等四大规律,得出对高校文科办学定位、培养理念、学科调整、制度创新、人文环境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五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领域、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并成为有别于其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文科高等职业教育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提供了依据,也增强了文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科制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既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要开拓出新学制的蹊径。小学教师要具有实实在在的本科水准,这正是新型小教师资的专业化特色。作为对策,我们提出在三元并举的课程设置的前提下,突出通识课的作用,使学生具备小学教育特别需要的综合素质与优雅品性。这一培养目标及策略可以概括为一点:就是以“博雅”为手段塑造“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s based on a philosophy that uses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moral reasoning, analytical skills, and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China continues to invest in higher education, faculty,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 makers are aware that a narrow focus on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training is insufficient to enable students to meet today’s global needs and challenges.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amines Chines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regard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general,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对日本大学博雅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不仅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变革,而且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其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在以单一世界的"全球化"所表达的这种竞争环境下,发生着全新而多面的变化.那么,被认为对人类核心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博雅教育在日本以及全世界的大学中是如何进行呢?本文在追溯日本博雅教育简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相关改革与发展,以期探索博雅教育在日本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学类课程是人素质教育中所开设的科类选修课的重要部分,而合理设计这类课程,是保证和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实际需要。本就理工院校人素质教育中学类课程的设计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对学类课程的门类,学时以及课程设置的理由与教学要求等有关问题作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理学院办学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文理学院专注本科教育,秉承自由教育理念,坚持小规模办学,传承寄宿制和导师制,实行高度自治的管理。文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许多年轻学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养是文科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对"人"的关注,课程目标要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同步培养,课程内容要追求经典、高雅和具有理想的文字作品。在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中,应凝练课程教育理念,丰富学生职业化的文化内涵;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契合时代形成共鸣;教师主导,深度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学生为主题,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所广泛使用的"大学"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而人文教育理念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历史中则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与分析了人文教育的理念、传统及其目前在美国大学的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之时,了解这种以培养全面素养为手段,以帮助学生进行作为个体以及公民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教育哲学,可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现代化的必然后果之一;作为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其对人文教育的影响至深至巨;我国当前人文教育的出路在于真正给予人文学科重要地位,并且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人文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高度重视并挖掘和发挥好大学文科创新教育因素。在实施创新教育教学过程着重抓住四个关键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博雅学艺(liberal arts)与文科(humanities)是西方教育史上两个核心的概念。在中文学界,liberal arts常常被翻译为人文学科或文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者的关系。文艺复兴之后,liberal arts和humanities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自始至终,liberal arts囊括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知识,其一是体现敏感性精神的文法、修辞、诗歌,其二是体现几何学精神的算术、几何、天文学,等等,而自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的概念已经将数学彻底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13.
"七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西方很长时间内的主要教育内容,与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等理念密不可分.本文将"七艺"的演变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早期、中世纪晚期四个阶段,探讨了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并通过课程的视角考察其在西方教育中的制度化过程.文章指出,笼统地说"古希腊罗马的七艺"是不准确的,"七艺"的概念成型于古罗马晚期,并与基督教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它主要是一个属于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论述了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从文科类基础课程教学的角度谈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目前文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制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实行分段导师组制,以期提升文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综合文科教育作为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社会条件下 ,因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以及人才的流动性 ,该专业必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打破“专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完善、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都体现了文科大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性。要改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的现状,高校必须转变专业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计体系;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步伐以及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显地显露出鲜明特色的缺失和实用性的不足。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构建"大文科"体系,积极探索新时期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践全能过程化复合化应用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化"、"培养人才过程复合化"、"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化"的培养工作思路,找到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实现了学科资源的整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国外高等教育发展中,面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科通过自身的分化与综合。由绝对统冶到与理工科并存竞争。再到相互交叉、渗透,一直保持着重要地位。它持久的生命力来自它巨大的社会作用,它在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宝贵文化遗产、形成世界观、提高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文科研究直接面向社会现实问题,为决策机构服务。各国的文科教育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均有突出的特点,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Joseph Wagner 《Interchange》1998,29(3):351-357
Discord in the academy currently manifests in divisions over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e content of the canon and the defects of modernity. As scholarly and intellectual matters these concerns arise exclusively from the domain of the liberal arts. At their core, these controversies arguably develop from deep epistemic roots reflecting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 liberal arts. At issue is the integrity of the liberal ar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ese fields depends upon appreci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and moral studies. On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these distinctions by considering the contrast in ordinary language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For it is arguable that while the notion of wisdom is presumably irrelevant to production or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in all other disciplines, it is demonstrably central to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both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each and every liberal art. If this can be shown then 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why emphasis on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ism, on knowledge for its own sake undermines commitment to common purposes and concerns. By institutionalizing new patterns of behavior, stress on professionalism changes the nature and conception of liberal arts scholarship in ways that produce deep confusions about meaning and value in these fields. The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that unlike other disciplines the liberal arts depend upon shared purposes and concerns such that participation of in a common moral discourse is essential to the integrity and worth of each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