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 ,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处理文字、影视、声音、图像和三维动画等功能 ;国际互联网 ,是人类智慧的联网 ,它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习中 ,具有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趣味性浓、形式多样的优点 ,有利于学生扩大信息量 ,扩大知识面 ,培养合作共存的意识 ,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搞好语文学习呢 ?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充分应用多…  相似文献   

2.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下面我就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新教育形态逐渐形成。智慧校园建设正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数字校园领域的一次变革和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最终达成教与学的最优化。因此,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出发点,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冬丽 《考试周刊》2010,(18):87-8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注重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学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书本,而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互联网以它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成为我们教学的第二空间,这些特点为创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性的条件,使得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成为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协作学习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让学习者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开展各种认知活动和提高学生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就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思想 1.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适应数字化新环境,我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了教学软件,将文字、表格、图片、动画等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大了授课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恰当把握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正确处理了多媒体和物理实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设计说明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设计了《互联网上个人网站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即在学生个人网站已经建成的前提下,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学习如何在互联网上申请个人网站空间、上传网站信息和浏览网站,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以及利用互联网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使其成为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较强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恰好吻合了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学习环境不断向小学生靠拢,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学习保障和基础,从而让他们在广阔的学习环境中接触到了丰富的智慧教育和阅读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而智慧化教学模式是当前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创新自身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构建具有智能化特征的阅读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智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信息量,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构建新型教学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和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完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超星学习通、幕课等智慧学习平台已逐步被不少高校所运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运用,并打造出了不少“金课”。文章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依托,简要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实施和应用,并简要总结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网络学习带来了可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就此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化学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贾娟 《西宁教研》2002,(6):22-2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构建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5.
卢功敏 《教师》2024,(5):45-47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互联网+教育”成为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学习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智慧课堂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智慧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教师需要关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更好地发挥智慧课堂的作用,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师应当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嵌入不同的学习环节,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文章分析了智慧课堂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价值,探索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出现了以互联网为指导的新型课堂模式。智慧学习的特征在于学习环境需要依托互联网,其为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依托。本文主要是研究以小学语文为指导,通过研究智慧学习的方法,严格按照理论要求、实践、成果等一系列的步骤,形成一个有序的小学语文研究路径,让小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成效,为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小学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参考。这种学习方式经过研究,得出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乔琼 《湖北教育》2004,(6):56-56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软件自主选择学习;另一方面,分组学习、合作学习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8.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正在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历史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仍然采用老方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接入了互联网。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支持教师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MiniQuest是作为互联网上最适宜鼓励学生高级思维技巧和强调以真实的方式利用信息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思路 1.以学生定内容 学习对象对所在城市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对所在城市有着相对感性的认知,同时他们对地理学科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得许多帮助,渴望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