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主题导引】如果说母亲善于站在我们身前的话,父亲则往往会站在我们的身后;如果说母亲善于关心我们的一颦一笑、一点一滴的话,父亲则往往会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如果说母爱如水的话,那么父爱则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声称"‘六经’皆孔子之作,百家皆孔子之学"的康有为具有儒家情结,这使他对孔子后学的推崇与对孔子思想的阐发一样以儒家为主体,也注定了对孟子、荀子的关注和推崇。尽管如此,康有为对待孟子与荀子的态度大不相同:对待孟子,始终如一地推崇;对待荀子,则经历了由早期的推崇到后来的贬损的过程。康有为对待孟、荀的态度变化直观再现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在这里,孟、荀的命运呈现出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南海对于宋元而言,是商贸之海、利益之海的话,那么,对于明初而言,则是礼仪之海、朝贡之海。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代表了南海不同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也是我们在失败时经常用来鼓励自己继续前行的话。如果说这句话略带点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话,那么下面这则小故事则给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力量。细细品味吧!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具有多个维度和复杂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中直观体现出来。康有为彰显董仲舒与孟子、荀子的关系,尤为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源于荀子,并在这个前提下声称董仲舒的思想超越了孟子和荀子,成为孔子之后一人。与此同时,康有为拉近董仲舒与孔子亲授弟子之间的关系,断言董仲舒的思想源于孔子亲授弟子。康有为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目的是提升董仲舒在孔子后学中的地位,借助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自己的孔学观。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学说。在中国近代史上 ,康有为率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并有所发展。他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颇有见地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对于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以来历次重大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而做的艰难调适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如果说政治变革的意义在于谋求国家主权与国富民强的话,那么,文化变革的意义则在……  相似文献   

9.
在晚清学术转型的过程中,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学说受到了当时学者的关注.在晚清学者中,康有为与刘师培都十分重视对董仲舒学说的研究,由于思想倾向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于"董氏学"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于"董氏学"中的"微言大义",康有为是借助其来阐述其变法改制的思想,并进而以当代孔子和董仲舒的身份自居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师培则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汉儒研究经学的功用情况.对于"董氏学"中君民关系的看法,刘师培认为汉儒有着严格限制君权的思想,这种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康有为则侧重以此来阐述"董氏学"中的"改制"、"变法"思想.对于公羊学中"夷夏之辨"、"种族之分"的理解,刘师培严明"夷夏之辨"和"种族之分",其目的在于"以种族之说倡革命",康有为则尽量弥合"夷夏之别",认为划分夷夏的标准不是种族,而是文明进化程度.康有为、刘师培关于"董氏学"分歧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学术论争的时代特色以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1.向阅读教学开放.如果说阅读侧重于理解,写作侧重于运用的话,那么理解则是运用的前提,运用则是理解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