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他的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应该说,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之系统化。  相似文献   

2.
在唐末动乱不堪的时局下,诗坛也呈现出颓丧凄凉的格调,被认为是“典型的衰世之音”。然而在司空图的诗歌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些突破时代局限、“不类衰末”的亮色。诗人通过清新灵动的意象、巧妙的意象组合和静中生动等方式,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涌动着生命活力的意境,在唐末诗坛上呈现出异样的风采,给人以希望和慰籍。  相似文献   

3.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六义”,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但是没有详细解释“诗六义”把“赋比兴”放在“风”的后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者质疑此说。孔说固然合理,但“诗六义”的排列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风”是最先形成的诗歌体制,而“赋”是“风”最早的诗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使人们的一些情感不敢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比较隐晦的表现手法“比”和“兴”。而“雅”、“颂”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风”的延续,所以排在后面。  相似文献   

5.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他的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应该说,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之系统化。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的“辨味”说,就是要在“咸酸之外”求得诗的“醇美”。要做到这样,他又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这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源远流长,司空图只是个集大成者,不是始作俑者。前代和当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他的影响,是外因;他的心灵历程,生活情趣、佛禅思想等,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的“不一字,尽得风流”精炼地概括了艺术“空白”的理论,“空白”非“空无”,而是“空灵”,是给读留下艺术创造的空间,并最终由作与读共同创造出“尽得风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六义”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对写作文章提出的要求,其前提是为文应当“宗经”,直接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讹滥”的文弊.刘勰所说的“文”应该是包括文学类文体在内的各种文体,这是准确理解“六义”的前提.“六义”是刘勰在“宗经”的基础上提出的六条为文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释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这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司空图本人独到的见解。"含蓄"这一风格,虽在前人的著作中已有涉及,但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象取物,不拘一格地将"含蓄"这一风格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与特点。对司空图"含蓄"这一审美范畴进行溯源,并且对《含蓄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见出更多被忽视的审美意蕴,以及窥见司空图对含蓄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对"含蓄"这一审美范畴的地位的探讨,可重新审视"含蓄"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崇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皎然《诗式》以“取境”为中心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3.
唐末著名文论家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唐代,特别是王、韦、柳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核心的"韵味说"理论,其影响深远。文章就从"韵味说"的意蕴内涵、"韵味说"的具体要求、"韵味说"的评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晚唐著名诗人和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在晚唐诗坛上颇具特色,即以“雅正”为主要风格,有别于晚唐颓丧凄凉的诗风。形成这一风格,主要与其祖辈仕进相对成功的家世因素激励、个人相对顺畅的仕途人生、儒佛道思想的交融影响以及诗人“渟蓄温雅”等诗学观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文”义角度分析白居易诗中的品色衣描写,旨在还原诗中品色衣的历史文化语境,体现出品色衣这一“文”义实体所包含的“文”义内涵、文用与“文”理。白居易诗中的品色衣表现出政治、人格、审美三层“文”义内涵,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作为政治实体的品色衣强化了白居易诗的“文”用;作为人格实体的品色衣表现出“兼济之志”或“独善之义”的文用;作为审美实体的品色衣体现出白居易诗写实性的“文”理,并表现出多重的诗歌意蕴。  相似文献   

16.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科举入仕后因为沉沦下僚,陈与义颇为苦闷,诗中不乏牢骚之声,终于在流连自然风光中逐渐获得内心的宁静。同时,保持强烈的入世精神。南渡之后,因为亲身经历在国家破败沧桑巨变中的颠沛流离,人生无常的茫然感觉油然而生,同时,逐渐关注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故土和感慨年华老去的主题也出现在闲适诗中。  相似文献   

18.
司空图一生四次归隐,其诗作大部分都是在归隐时写下的。虽处江湖之远,但不忘关注社会民生,其诗多以曲折隐晦之笔来表达用世之志,并且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笨子 《班主任之友》2007,(11):60-61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一信条绵延数千年,深入国民骨髓。国人常讲的一句话叫:"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义,在指向国家、集体、个人时,其价值取向是正义、公道与忠诚,因而倍受推崇与践行。在义的践行中,对其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阐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王维的山水诗创作,对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空灵蕴籍的"冲淡"美进行剖析,并联系王维山水诗的创作思想,探讨其"冲淡美"所蕴含的情思和神韵。王维的山水诗是作者欣赏大自然能使自己的愤愤不平,怀才不遇的心灵得到净化;以达到调整失落的感觉,失衡的情绪,减轻尘世带来的不幸与痛苦。诗人把自然作为知己,向大自然倾诉着生不得志的怨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