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称之为哲理诗,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我想,在朱熹心中,这是一首倡学诗。用今天的话说,这首小诗意在启迪人们要善于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了解新生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这四句诗,意思是很明白的:半亩大的一个方方水塘像面镜子一样,天色云影一起反映到水塘里不停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这样明净透澈,只因为上有源头,活水能不断地流进来。今天,我们且不去管朱熹说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什么,单用它来说明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不也是很贴切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有好文风”。我翻阅了十几本谈生活和写作关系的书,都是这样讲法,…  相似文献   

3.
南宋朱熹写过题为《观书有感》的七言绝句二首,其一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对读书、持静等有他自己的解释。他重视读书,并认为读书先要心定如明镜,才能照物,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子语类》卷十一)这些说法都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如果我们对上引这首诗,剔除理学尘障,试予新解,其中似亦隐约体现着认识的辩证法,对读书治学或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篇以池水源头作喻,说明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吸取新的营养,探究新的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即深人采访,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因为,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深入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宋朝诗人、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用后两句,可以说:基层和群众才是新闻的真正“源头”.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同广大人…  相似文献   

6.
一、摄像记者同样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人民,只有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普通百姓,才能赢得广泛共鸣、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是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源头活水,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发展历程是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的,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引出一份读校清样中,有一段话引自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该引文是这样的:“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读罢不禁大吃一惊!毛泽东同志怎么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呢?经核对原著,原文是:“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孔庚 《兰台世界》2013,(11):125-126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并称“朱陆”,是有名的“金溪三陆”之一.陆九渊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观点,他的教育理想和教学手段也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根据摆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上。目前西方“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有一种新的“过时”论。我们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历史,而那种理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这当然是一个很尖锐的,无法置之不理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种种说法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  相似文献   

11.
朱熹对“格致”概念的阐述是其科学思想方法的突出体现,朱熹对“格致”概念的见解十分独到,一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展现出人文主义的关怀。朱熹的“格致”概念具有质疑和灵感的方法论意义。这种方法论对后世“格致学”的特殊贡献表现为,一是认识论的科学意义,一是赋予现代科学研究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在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同样也需要"源头活水"。人物专访比常见的新闻报道要详细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专访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提前制作采访预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记者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问题,拟订采访提纲,制作采访预案。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记者在事先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3.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14.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但对我们新闻采访工作也有借鉴之处。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采访工作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记者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四  相似文献   

15.
章海山同志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以下简称“历程”)问世了。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一部力作。我们经常说,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那么,这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与总结。否则这个建设是无从谈起的。在“历程”问世之前。我们所能见到有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著作。不仅在数量上有限,而且多具有断代性质。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关注:读书为明道穷理;读书之法在于熟读精思;“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文道合一”的美学追求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其编辑的书籍追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追求选题的“明道”和编校的“至善”;在形式上,追求版面的“和谐”、字体的“神韵”、插图的“直观”和封面的“雅致”,形成了朱熹独具宋儒理学精神的编辑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讲政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近几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讲政治。”同时明确指出,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有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江泽民同志认为:“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目的是...  相似文献   

20.
戴建秋 《大观周刊》2012,(20):12-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为我们更好地处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坚。尤其是把“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我国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有密切相关的.以及与管理学中重视的“人本管理”也有联系.以及当前怎样看待“人”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