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的物语     
<正>风我记得,风先前是不那么凶的。幼时,风在我心中一直都占着不错的地位。风中似乎总含着些什么东西,脉脉地拂来。那时我正喜好吟杜子美的诗。于是,风中就带着子美“润物细无声”的情趣,潜进我的怀中。长大了我便开始喜欢顾城的诗,风就藏在“摇他的叶子,结他的种子”的句子中。于是乎,我那小小的世界便被诗的风所填满。  相似文献   

2.
说起我的阅读,我是从“听”诗开始的。当母亲用乡音为我吟唱民间童谣时,我是先接受那“声音”的,先把它储存在记忆里,而后识字了,又找到那“文字”的诗读起来。也许是因为诗最接近歌,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有如听音乐。  相似文献   

3.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4.
一篇文章深深地在我脑海中扎根,也不知何时读过,只觉得心已触动,泪已动容,泪光之中闪出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对这首诗的观点截然不同,爸爸严厉地批判这首诗“糟糕透了!”“我”还小,只懂得一味地哭泣,面对妈妈,觉得只有妈妈才爱“我”。长大后,再次翻开那幼稚而无趣的,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时,泪花溢满眼眶,父亲极端的断语都是对“我”的爱,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5.
<正> “课堂里/有一棵树/有一棵峭拔的树/树一样的老师/讲课总是站着/语言像富有光泽的叶子/拂来绿色风/年轻而纷乱的思绪/在绿风中轻轻梳理”这是学生黑板报上一首诗的起始段。每当想起这首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老师在学生眼中是一棵树,学生在老师眼中是一片草,那师生之间为何不创建一块  相似文献   

6.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7.
狄金森诗歌的现代感及死亡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读一本书时,全身浸透了凉意,什么火也不能使我温暖,我知道那就是诗。如果我痛感到我的天灵盖似乎被削掉了,我知道那就是诗。”这是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诗的奇特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奇特使人们在狄金森去世多年之后又重新发掘了她。英美学术界对她诗歌的研究和探讨至今不息。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之弦的震响,是内心真情的流露。狄金森的诗就是她心灵的产物。她写诗不是为了发表。在一首诗中她写道:“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她一生所写的1775首诗中只有7  相似文献   

8.
张俊 《四川教育》2005,(1):42-42
最近听一节公开课,在课结束时老师问学生:“你们想去寻找风吗?”学生说“想”。老师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她上完课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那你住在哪里啊?”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是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9.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坐过高铁吧?那真是风一样得快啊,这么快的高铁如果停不下来该怎么办?我就是负责制作车上刹车管的,一列车有一千多条刹车管,就像人的血管和神经,确保高铁速度和安全,你可以放心!”央视的一次采访中,谈及自己职业时,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唐山公司”)特级技师苏健打趣地说。  相似文献   

11.
八九岁时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读后哭了起来:“巴迪,你真的写出了这么好、这么精彩的诗吗?”我既得意洋洋又腼腆羞涩,喃喃地说:“是的。”母亲赞不绝口,说这首诗简直有天才呢!我欣喜万分,问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完成的诗作给他看。母亲说七点钟左右。那  相似文献   

12.
风儿,风儿,你在哪儿哦,我听到了,我听到了你在树叶上当树叶沙沙响时我知道那是你在给树木挠痒痒风儿,风儿,你在哪儿哦,我听到了,我听到了你在铁栅栏上当铁皮栅栏砰砰响时我知道那是你在敲奏音乐的鼓点叹儿,风;。,。在明,儿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当操场上尘土飞扬时我知道那是你在跳霹雳舞风儿,风儿,你在哪儿哦,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当胸前的红领巾左右摆动时我知道那是你在唱雄壮的进行曲当小朋友的风等在空中翩翩起舞时我知道那是你在和伙伴们谈话当湖水漾起波纹时我知道那是你在皱眉生气当柳树的辫子甩起时我知道那是你在荡秋于…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14.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德;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爱;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奉献……”世事沧桑,人生坎坷,在十六年的从教生涯中,家庭的伤痛击不跨我,生活的重荷压不弯我,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始终不渝地用爱与责任铸就我的师德之魂。  相似文献   

15.
刘江 《天津教育》2004,(12):1-1
灿烂,耀眼,就在很近的地方一闪……“啊,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快要到宿地了!”船夫掉过头来看了一眼,又无动于衷地低身划桨:“还远呢!”只记得这是一位俄国作家的散诗《灯光》中的一个片段。十八年前,也就是我刚走上教师岗位那一年.在元旦联欢会上一位同行以她那饱满的激情给大家朗诵了这首散诗。当时似有所悟,但感受更深的还是诗意。从教十八年,这情景在我脑海中多次闪现,我也曾如同那在海中夜航的年轻人.为自己发现那点点的灯光而兴奋不已.渐渐地我好似听懂了那船夫的心声,如今品到的不仅仅是浓浓的诗意,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治学哲理——  相似文献   

16.
四大天王     
题“四大天王”———横看成岭侧成峰,高矮俊瘦各不同。不识老师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班中。好诗,好诗!不知诗中所谓何人?我班之四大天王也! 天上有“风雨雷电”四大天王,香港有“张郭黎刘”四大天王,而我们班呢?亦有四大天王,且“威震四海”,绝不盗版!他们就是我们班的四位任课教师。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去如风”是他的雅号。欲问他是谁,判官余卫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乍一听,谁也知道那12000分贝的声音就是能把人的耳膜都震破的余组长所发出的。他的声音似乎用“声如洪钟”来形容都算是“用词不当”…  相似文献   

17.
树才 《父母必读》2023,(10):44-47
<正>我自己都没想到,年近半百,我竟然开始“教”孩子们写起诗来了,而且乐此不疲,至今不忍释手。坦率说,是孩子们写的诗,洗亮了我的眼睛,刷新了我的认知……依我现在对诗的知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开始“说话”时,就开始“说诗”了。孩子说出的是“话”,同时也是“诗”,只是孩子不在乎,大人也未察觉,于是这些“诗句”就随风飘散了。可以说,落笔写诗之前,一个生命早就已经经历过诗了。所以,我现在也格外珍惜从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每一句话,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体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厚重的儒道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底蕴深深地影响着陶渊明的思想和诗风,他能把心身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而在西方理性分析文化滋养下的华兹华斯却常常以充满情绪、累积经验与价值判断的“我”去观照自然。因此,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即使他在深情地呼唤“依恋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始情感时,也始终没有忘记和真正消除自我与自然的相对独立性。这便是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一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上海卷)那一串串风铃,在千年的微风中轻轻地摇响……它由“风”编织而成,它汲汨罗江水成长。它曾摇响在南山东篱下,它曾摇响在天姥山脚,岱宗绝顶,浔阳江头,它也曾摇响在古道、栈桥、杨柳岸,溪亭、孤舟、桃花林。现代人是幸福的,那被历史微风轻轻摇响的风铃声中,流淌着多少灵动的故事,演绎着多少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怀;我是幸福的,那岁月微风中的风铃声触发着我职业的灵感,孕育着我教学的创造。那一串串风铃,在千年的微风中轻轻地摇响……今天,又有串串风铃,在微风中摇响:那混合“侠”、“义”、“武”的风铃声,为我…  相似文献   

20.
夜,渐深沉,我不顾浑身疼痛,迫不及待地飞奔到河边。风,渐大了,屁股后的血一直滴着,风一刮,凉透了。想起河神只让我做一天老鼠,想起明天就可以翻身成人了,这点痛算什么。还未到12点,这一天来,想起那只因我而死的“鼠爸爸”,想起以前杀死的那么多老鼠,我不寒而栗。一声“猫来了”,把我从酣梦中吵醒了。没办法,只好起床了。床旁站着一只硕鼠———这大概是我“父亲”。它看见我醒了,便对我说:“起来了,去磨磨牙。”说话时,头上冒着汗,也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它大概是我们的警卫吧。我来到洞外,找着一“座”柜子,便在它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