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阕”质疑郑州市铁路五中雷劲生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193页“揣摩·运用”中有两道题目:“四阅读《沁园春·雪》上半阕,想像词的意境,回答问题。五阅读《沁园春·雪》下半阕,完成下边各题。”这里所谓“上半阕”“下半阕”的提法欠妥。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容易读懂的词。在招聘新教师或青年教师上新课时,经常都拿这首词(特别是词的上阕)来要求试讲。一般都认为这首词的赏析,只需集中在意境和意象,至于和意境意象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词三首》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和‘忆’分别领起哪几句?”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很明显,课本和教参表明了如下观点:第一、上阔的“看”与下…  相似文献   

4.
<正>1925年秋末,毛泽东准备去广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即兴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一、上阕与下阕中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写法的解读1.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面上是描写枫叶如火之美景,实则是诗人抒发心中火一般的革命豪情。红色的枫叶象征着革命、烈火、热血、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诗  相似文献   

5.
钟明 《语文学习》2020,(3):32-33
师:在诗词中,全篇的最后一句被称为结句,又称尾句、落句、末句等。词人写词,词评家评词,都十分重视结句。清代韵学家沈谦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对于《沁园春·长沙》的结句,我们也可以根据沈谦的见解来鉴赏。如果本词的结句是“着一实语”,也就是直白的表达,应该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生:回答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明确指出主宰国家命运的是“同学少年”。  相似文献   

6.
何俊梅 《课外阅读》2011,(2):196-196
词是一种长于抒情的“心绪”文学,柳永、周邦彦分别以其独特的审美影响了宋代词风。  相似文献   

7.
康伯春 《现代语文》2005,(11):16-17,33
诸多版本的高中教材都选用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后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1925年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以其宏阔壮美的意境、奋发有为的意向,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此作的独立意象,更使作品境界高标,是此词拓开描写视野、凝聚情感分量、涵蕴思想活力的重要成因。一、于独立处塑人物姿态毛泽东是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在《沁园春·长沙》中,第一个感染人们的意象便是抒情者的意象,而这个意象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是由其富有原创性的豪放词风确立的。他的这一类词具有倾荡磊落的人格精神、壮阔的审美意象、天风海雨式的情感书写,在词体这一领域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超越和丰富了传统词体的美学范畴,更在广阔的文艺审美空间树起了一座中国词体的崇高与壮美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沁园春·长沙》中的崇高之美,既有山川景物的高大、巍峨、宏伟,也有作者融入其中的革命精神,本文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一切高等院校所关注的核心命题,美学教学实践,对这一命题作了深入的阐发与诠释,在论述“美学教学与心灵美”,“美学教学与技法美”与“美学教学与创造美”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人才培养工程应表现为“美学-美人-美画,它将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结合起来,将完善心灵美与创造美结合起来,由心灵美而至美人,由创造美而至美画,美人与美画的结合,即品学双优,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13.
初读,"激昂慷慨"贯穿下阕,占据全词主流《沁园春·长沙》,容易被上阕流露出的激昂慷慨吸引。"激昂慷慨"既是由直接抒情的词句"怅寥廓"表现出来,也是由上阕描写的秋景格调体现出来。激昂慷慨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一句是"鹰击长空"。"击"的意思是搏击、斗。这句可理解为"鹰斗长空"。鹰与辽阔无垠的长空比。  相似文献   

14.
论《沁园春·雪》首次发表的政治效应杨有业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的第一次集中的公开发表,是1957年初发表在臧克家主编的《诗刊》创刊号上,共18首并附信一封。然而,其中的《沁园春·雪》(以下简称“雪”词),却早在12年前,即1945年11月14日就已经公...  相似文献   

15.
《美在意象》无疑是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逻辑缺陷。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意象”一词缺乏比较严格的界定,因此概念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逻辑问题。分析检讨这些逻辑缺陷,目的是为了寻找中国美学乃至哲学的创新之路,使我们的学术研究赶上和超过西方。  相似文献   

16.
王君 《语文天地》2013,(5):28-29
古今诗词文学凡成功之作无不在"意象"上做足文章。"意象"囊括了象和意两个部分,象指的是作为创作主题的主观物象,而意是指创作主题的思想情感。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主观物象与思想感情的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意象经创造性的组合所形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纵观《沁园春·长沙》全文,这首词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画面上也是意境高远,在气势上更是大气磅礴、意象壮美。如果能够从意象  相似文献   

17.
雪景与豪情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 1936年 2月在陕北清涧县 ,于是一场大雪后登上白雪覆盖的高原视察地形 ,欣赏了“北国风光”之后 ,写下的大气磅礴 ,令人惊叹的千古名词。这首词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自己的抱负。上阕开头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诗人登高远眺 ,从视野的角度 ,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广阔无垠的银世界。一个“封”字突出其天寒地冻 ,静得出奇 ,一个“飘”字显示雪花的舞姿轻盈柔美 ,一静一动 ,美不胜收。接下来一个“望”字领起下文 ,一直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如…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等由延安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此期间,他曾在下榻的“桂园”宴请柳亚子、王昆仑等民主人士。柳亚子敬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几天后,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柳亚子深为毛词那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推为千古绝唱”.不禁称赞:“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不久,他就作了一首和词,并和毛词一并交给《新华日报》,要求同时发表。《新华日报》因未征得毛泽东本人同意,只单独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而《沁园春·雪》却因此在报社内部披露,并很快被传抄出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20.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以雁咏人的匠心。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境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