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宝档案年代:西周(距今约3000年前)用途:祭祀材质:青铜发现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国宝的主人叫“利”,周武王灭商后,身为大臣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铸造了这个青铜簋,来纪念此事。当时青铜被称为“金”,只有王族才能使用。专家们通过簋内的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推测出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所以“利”青铜簋被称为“镇国之宝”。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经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浸润着中国篆刻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几何纹,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古代青铜纹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青铜器形制对印钮艺术上的影响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印章边款艺术上的应用;青铜器纹饰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文人参与篆刻实践并使篆刻成为独立艺术形式的直接原因,主要归结为元代印章材质的改变和篆刻理论的出现。考察明清文人篆刻艺术思潮,经历了从“印宗秦汉”到“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的嬗变,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篆刻的发展,三者合力之下,最终使篆刻艺术在晚清达到历史的顶峰。探究皖籍印人在明清文人篆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贡献,表现在开宗立派、艺术思潮引领、承启发扬三个方面,其贡献也为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经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浸润着中国篆刻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几何纹,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古代青铜纹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青铜器形制对印钮艺术上的影响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印章边款艺术上的应用;青铜器纹饰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十金这个词,一般的书无注释,翻译只照原文。“十”这个数词后没有量词,孙诒让在《墨子间诘》中将“十”改作“千”,中学语文教材只把“金”注为“铜质的货币”。这样教师和学生颇费解,对这个词还有研究和商榷的必要。金,究竟是指“铜质的货币”,还是“铜质合金”的青铜呢?抑或是真正的黄金呢?这个问题解决了,“十”这个数词和省略的量词也就好办了。在我国古代的“金”最早是指铜锡合金,即是青铜的专名。黄金原名为(汤玉),其美者谓之璆,《尔雅·释器》“黄金谓之(汤玉),其美  相似文献   

6.
青铜是以铜为主(基)的合金的一种,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锡青铜,即铜(Cu)与锡(Sn)的合金,此外还有少量铅青铜(铜与铅[Pb]的合金)、铅锡青铜(铜与铅、锡的合金)等。在中国古代文献及青铜器上的铭文中,称铜及青铜为金。例如《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西周武王时期的利簋铭文:“王在阑师,锡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是因为锡青铜的颜色  相似文献   

7.
谢紫妮 《甘肃教育》2008,(13):33-33
篆刻是“方寸”的艺术。篆刻虽小,却囊括了中国汉字发展的全部转折点。走进篆刻艺术,就等于走进了“汉字进化史”。篆刻艺术又是汉字的“活化石”,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以固原于家庄、马庄等地系统发掘的东周墓地所出土的各类青铜兵器以及金、铜动物牌饰等器物组合为特征的青铜文化遗存,是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全面地揭示了这支青铜文化遗存的内涵。它反映了西戎民族杰出的创造力。以动物纹为题材的表现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地理、地貌以及西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活状况。固原青铜文化遗存,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看,还是从其分布的地域看,都与东周时期的“西戎八国”关系密切。固原青铜文化和姜戎文化、匈奴文化、山戎文化有相近的地方,但都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异。它只存在于陇山周围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是一支自成系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昌王林”螭龙钮赤玉玺选材珍贵、设计独特、工艺精湛、书法篆刻艺术成就突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见证“中昌王林”螭龙钮赤玉玺的材质、纽制、形制、琢磨工艺与沁色、文字及其铭文内容,表征其当属承载着东周第二代天子姬林复兴东周王朝的梦想与追求的宝玺,是天子姬林拥有东周王朝占有与统治权威的“镇世之宝”。同时.见证“中昌王林”螭龙钮赤玉玺,也为我们跨越时空来直观了解春秋早期天子玉玺真面貌,确认中国古代书法篆刻艺术成熟期代表性作品,提供了无可争议的客观实证。  相似文献   

10.
李会明 《语文知识》2002,(12):29-29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把民间的青铜武器都收集起来,铸成十二个铜人。当时,铜也称做金,所以称做“金人十二”。那么, “金人十二”后来的下落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12.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13.
说鼎     
鼎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上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器物。它盛行于商周,衰绝于秦汉。鼎的形制虽因时代而异,但大体上说来以圆形、三足、两耳者居多,故有“鼎足”、“鼎峙”、“鼎立”之喻;鼎的质地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最早多以陶土制成,后来则多以青铜铸就。青铜在当时是很宝贵的,因而又有“鼎铛玉石”(《阿房宫赋》)之别。另外,鼎的大小、轻重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谢卫东 《现代教学》2011,(7):142-142
我校从2004年起便开展了“中华古诗词诵读”教育活动,实施“节日漫游’,{交本课程;2005年10月,经过深入研究,又确定了“篆刻文化”学校教育特色课程;2006年9月,确立了研究课题“民族精神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系列的活动与研究意在开发和利用“篆刻、诗词、民俗民族节日”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6.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18.
“2008北京奥运景观雕塑巡展”于2006年9月上旬在兰州展览10天,这是继北京、天津等4城市后在西部城市的首次亮相。该展览是百年奥运史上运行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奥运文化活动。展出的290多件作品是由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家通过对青铜、铁、铝、石、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的运用,以生动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充分表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遣、科技奥运”的筹办理念和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北京奥运景观雕塑@尤农  相似文献   

19.
<正>一、背景分析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遵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立校,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篆刻艺术的学习方法,因此,基于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教材《中国书画》第二单元“方寸之间——篆刻闲章与姓名印”内容的基础上,创建“红色印记”“钤印青春”“我爱书本”等七个主题融合型的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20.
近些天,校园内流行篆刻。许是因为前不久学校来过一个匠人,专门在钢笔上雕龙刻凤,手艺出奇地好。同学们争相效仿,乐此不疲。初二班闹得特别历害,少数同学甚至置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师于不顾,伏在课桌上专心致志地篆刻。于是屡有老师在课堂上“收获”一二件手工艺“半成品”、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