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下称教材)每一册都在方框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数学游戏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材在说明中指出:“编人书中的思考题和练习中带星号的题目,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那么,对这些内容,教师是讲还是不讲?如何讲?如果不讲,教材编入了这些内容.岂不是成了可有可无的“搭头”?要讲.  相似文献   

2.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常见的课。有一些老师认为试卷讲评课容易上、省力——无非是发试卷,讲答案。又有一些老师认为,试卷讲评课不好上——学生不愿听,讲评效果不好。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在历史与社会的试卷讲评课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因此,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呢?  相似文献   

4.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12,(25):33-34
对于儿童来说,历史是进行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之一。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异常注重把人类积累的思想、智慧、阅历、经验等传授给下一代,使儿童在感悟历史真实、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的意义,完善心智,确定正确的生活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中小学品德课程要包含历史内容的教学。然而,在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历史题材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寻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待学生的各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学会”,更需要学生“会学”。“会学”,离不开自学,自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不能例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并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把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优化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19-19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的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但反思我们的教学,不讲效率的现象大量存在,而数学教学效率尤其令人担忧,学生和教师在数学的学与教上非常辛苦,但获得的效果与他们的付出却不成正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史延虎 《现代语文》2007,(8):113-113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厌其烦地大讲文章怎么作,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讲得头头是道,十分具体,可学生往往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每次作文都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写不出东西来。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片面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平时生活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学生之间的矛盾事件也频繁报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我们培养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小学阶段。在当今互联网急速发展的社会,孩子们所接触的事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思想教育尤为重中之重。这就给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如何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并回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板教学,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出现了一段中国近代史,历史题材的内容在我们的品德课中该如何教呢?如何让历史在我们的课上具有“德”性呢?我认为,可以在历史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生活。怎样跨越时空能让历史和学生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3.
开放社会与多元文化对学生品德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品德建构新的理念是什么?新的方式又在哪里?本文以学校如何建构学生的品德,着重论述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我是初中语文教师。我给学生讲《〈论语〉二则》,学生对孔子不甚了解;讲《孟姜女》,学生不知道秦始皇是什么人;讲《老山界》、《草地晚餐》,有的学生甚至不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知道陕北在祖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不知道四川、甘肃是省份!我很生气,又很纳闷,这些史地知识按道理都已经学过了,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呢?带着这个问题,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中旬,我向来自各地小学的我校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个别调查。发现不少小学五年级的史地教学,都没有完成部颁教学计划。有的学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章节没有讲完。有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的史地课用来上语文、数学;有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的史地老师很少讲课,只叫学生自己看书;还有的同学说,他们的史地课由校长兼任,而校长外出时间多,课讲不完(附带提一下,当  相似文献   

15.
吴智明 《广西教育》2008,(19):82-8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主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由此,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进行该学科的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王雅娟 《教学随笔》2007,(11):36-37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能深刻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从而产生持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开放式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环境危机,在活动中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获得绿色生产方式经验,从而共创绿色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至今,从学生对《品社》课的轻视态度,从教师进行《品社》教学的低效现状,都引发我们教育者的深思:《品社》课究竟该何去何从?《品社》课怎样才能走近学生?《品社》课如何真正使学生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8.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科目,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指导学生行为的任务。那么,如何将这一科目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政策呢?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合作、竞争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一主渠道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