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晶 《广西教育》2013,(9):59-60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历史内容,它们以散点的形式,力求使历史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了解社会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历史的踪迹,引发与之交往对话的愿望,进而在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但是,历史题材的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比如涵盖面太大,理不清内容的脉络等。基于  相似文献   

2.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的内容究竟怎么教,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宗旨,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疑虑。是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还是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另有意图,常常成为一线教师校本研修的探讨指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国历史题材的教学总不尽人意。为了让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情感的熏陶,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和总结三阶段进行探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质疑、实物等方式来铺垫历史的情感;用故事讲述、媒体运用、操作体验、联系生活的方式让历史贴近童心;用学后感、辩论和情境模拟来反思历史,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相似文献   

4.
5.
正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由此可见,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内容是以"散点"式"跳跃"地呈现在相关学习主题中的,存在"有混编、断联系,有事件、缺背景,有历史、少现实"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的文本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的历史课,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活动性。而情景创设能借助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故事,激发道德情感;展开对话,促进沟通交流;回归生活,获得体验实践……在短时间内将历史中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难懂的道理等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心灵的沸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对话、感悟、体验、收获、升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牟秀春 《辽宁教育》2012,(11):73-74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的内容究竟怎么教,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宗旨,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疑  相似文献   

8.
刘玉红 《家教世界》2012,(24):79-80
小学阶段,家长和学生重视学生的语数等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品德课的学习,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活用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3.
教具的使用是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类教学时的常用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具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不少教师不仅把宝贵的备课时间都用到了繁复的教具准备上,甚至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轻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和处理而热衷于一个个实物展示的现象。这些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就小学具在《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中的高效使用提出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4.
无论对学生人生观、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其个性品质养成,中学德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德育教育融人中学历史教学中,是值得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的感悟,笔者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总结出“点-线-面”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理题材的课文是品德课教学中的“硬馍”,很少有人会喜欢去啃这块“干巴巴的馍”。可这次优质课的内容(《品德与社会》三下《世界真奇妙》)偏偏就是这么一块“馍”。在九次试教之后,在不断地磨课中,笔者梳理出了品德课中“地理题材”教学的三个共性问题——情感目标、价值倾向和有效性,分别作出聚焦反思和教学设计的更新,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讨。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评价建议:“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阅读教学研究实践中,发现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三维的立体框架结构:从以“词句理解”为具体抓手的单个知识点入手,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篇幅短,内容概括、简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深化课堂教学,作者从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发展脉络等方面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阐述了运用历史联系深化历史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英国诗人乔叟以两个青年骑士派勒蒙和阿赛特爱上同一个姑娘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故事,传达了他的“金色法则”的含义。他教导人们美德的重要性,遵守“金色法则”即可获得美德。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日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日默读或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