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征”、“伐”、“侵”、“袭”、“讨”、“攻”等词,这些词都有出兵攻打对方的意思、都可用以指军事上的进攻,不过,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在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它们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征,伐,侵,袭,讨,攻这几个词在古文中都用以指军事上的进攻,含有“进攻”,“讨伐”的意思,但它们各自表示的意义色彩却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突然”和“忽然”意思相近,有时可以换用.因而有人误认为它们是等义词。其实不然:它们既有相似点,义有不同点。 1、“突然”与“忽然”都可作副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人意料,多数情况下可以换用,比如,“电灯突然亮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说,“电灯忽然亮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眼”和“目”都有“眼睛”的意思,如“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耳闻目见”。当我们用相当的语素分别用它们组合时,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 (一)意思相同的。如“眼下”和“目下”,它们都是“目前、现在”的意思。如“眼下我正有事要处理”.“目下急需的是大家的努力”。(朱自清《论且顾眼前》)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对“many”,“much”,“lot”这三个单词都比较熟悉,大家会异口同声说:它们的汉语意识都是“许多”。对,看起来它们的表面意思是一样的。可它们真正一样吗?不,这三个“许多”各有各的特点.使用它们时,我们还得小心呢!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冒石宏 《小学生》2010,(7):20-21
有照为证 “发挥”“发表”和“发展”这三个词语都是由“发”组成。彼此意思相近,使用的范围相似。我们在使用时难免会将它们混淆(见图1、图2、图3)。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会发现这三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7.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三不知”源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说的是晋国的苟瑶准备率兵攻打郑国.苟文子认为晋军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贸然行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里的“三不知”是对事情的经过全然不知的意思,今天我们常用它表示“什么都不知道”,如“一问三不知”。除此之外.“三不知”在古代戏曲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含义。  相似文献   

9.
<正>“化妆”与“化装”是一对近义词,使用起来很容易混淆。下面我们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对近义词的异同点。相同点:1.读音相同:“化妆”的“妆”与“化装”的“装”都读“zhuāng”。2.词性相同:“化妆”与“化装”都是动词。3.意思相近:“化妆”指使容貌美丽,“化装”指修饰容貌的意思。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经常会遇到“二”与“两”这两个汉字。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其用法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区别这两词的用法呢?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开门见山,唤醒经验师: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板书),以前我们也学习过“找规律”,能举例说说什么是“规律”吗?生:比如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它们之间相差的数一样。师:你的意思是,这组数的大小在变化,但它们之间的差是不变的,“变化中的不变”就是规律。那怎么找这组数的规律呢?  相似文献   

12.
“行李”是由“行”和“李”这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它们首次合起来使用是在《左传》中,起初词性为名词,是指“使者,即来往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后来,其词性发生变化,变为了动词,即“出使”的意思;大约在东汉末年,“行李”又由动词变了名词,指“行旅,有时也指行旅的人”;直到唐代,“行李”在原来意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其它三个意思:“行程、行踪、行为”“官府导从之人”“行装”;在近代的一些作品中,“行李”有时也用来指“负担”。但是,直到今天,对于“行李”这个词,人们所熟悉的是“行装”这个意思,其它的意思已经变得很生疏。  相似文献   

13.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14.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哈佛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并不在于知识与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文题]南北战争期间,在关于格兰特攻打亨利要塞军事计划的讨论中,林肯总统曾向哈佛克将军(格兰特的顶头上司)征询意见。“在你的部属之中,有谁认为我们将在两年内取胜?”“格兰特,总统先生。”“在你的部属之中,还有谁主动提出向敌人发动进攻?”“只有格兰特,总统先生。”“哈佛克将军,我深深为格兰特先生这样的作战态度感到自豪。他一定会为我们打一场胜仗。”在后人研究美国内战的文献中,许多人都指出,格兰特是北方将领中态度最积极的人,也是一个主张疯狂进攻和冒险的人。…  相似文献   

17.
day的意思是“天、日、白天、节日”等,但是当我们在其前加上一些词时,就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些平常的意思了,我们就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用法了。  相似文献   

18.
王冠 《良师》2003,(17)
“丁零零……”下课了,“用”、“口”、“正”、“好”四个好朋友来到操场上。“上课要用功,口到心也到,坐正专心听,学习效果好。”它们边唱儿歌边做游戏,玩得很开心。“不”字来了,对四个小伙伴说:“你们好!让我们交个朋友,一起玩文字游戏,好吗?”“不,我们不欢迎你!”四个小伙伴异口同声地拒绝。“这是为什么?”“不”纳闷极了。“这不是明摆着吗?”“口”瞥(piē)了一眼“不”说,“我如果与你交朋友,不就成了‘否’了吗?‘否’是‘不是’的意思,谁愿让别人说‘不是’呢?”“正”附和着说:“我也不愿和你交朋友,要是那样,意思就相反,成了…  相似文献   

19.
“藩篱”与“樊篱’”尽管读音相似、意义相近、词性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们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回.读音与词义不同从字面来看,“藩篱”与“樊篱”的区别在于“藩”和“樊”:“藩”读音是fdn,“樊”的读音是fdn;二者相同点是都有“篱笆”之意;不同点是“藩”还有“屏障”的意思,“樊”还有“关鸟兽的笼子”的意思。“藩篱”一词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本)中被释为①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如《南史·韦部传》:“所至顿舍,修文馆宇,藩篱精壁,皆应准绳。”亦作“善篱”。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  相似文献   

20.
《养花》一文在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10册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2、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上面句子中的“照管”和“照顾”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关心、料理”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照管”侧重于注意、看管,是“照料、管理”的意思,可以用于人,如“照管孩子”,也可用于事物,如“这件事由他照管”,其适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