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力题     
《中学生博览》2012,(21):69-69
1.甲在丙前面多少米?甲乙丙三人沿着环行的跑道进行800米比赛,当甲跑一圈时,乙比甲多跑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多少米?  相似文献   

2.
[题目]圆形跑道长8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圆形跑道某地出发,按逆时针方向沿圆形跑道训练。甲每分钟跑100米,乙每分钟跑80米,甲、乙两人每跑200米休息1分钟,则经过多少分钟,甲能追上乙?  相似文献   

3.
环形跑道周长 400 米 甲 , 、两名运动员同时顺时针自起点出发 甲每分钟跑 400 米 乙每分钟 , ,跑 375 米 问 多少时间后甲 。 : 、再次相遇华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复赛题 ) 这是一道环形线路的追及问题。特点是:已知环形跑道周长和甲、乙二人同时 同向同地 (起 点出发的各自速度。要求甲、乙再次相遇的时间是多少。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环形与单程线路的区别找出计算追及时间的规律。 甲、乙二人同时同向同地出发,甲每分钟比乙多跑(400-375=25 米,甲前乙后。如果是单程线路,乙一直在甲后面,永远不会追上甲与甲相遇。但现在是…  相似文献   

4.
[题目]甲、乙、丙三人绕周长为2000米的圆形操场练习跑步,他们三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乙、丙同一方向同甲背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再过1.25分钟甲和丙相遇,又过了3.75分钟甲、乙再次相遇。已知甲和乙的速度比是3:2,求甲、乙、丙每分钟各行多少米?(2011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招生试题)  相似文献   

5.
甲老同学,听说你是班上的数学尖子,有“数学大王”的美誉,真令人羡慕。乙哪里!本人名不符实,徒有虚名罢了.甲不要谦虚.我想向你请教几个数学问题,希望你不吝赐教。乙那就请你提问吧!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甲我提的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要把米长的木料锯成半米长的木块,如果锯完一块要2分钟,则完成这项工作要多少分钟?乙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把米的木料锯成半米长的木块,一共锯成15块,每块需2分钟,一共要30分钟,对吗?甲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却也容易出错.我问你,每锯完一块,掉下半米长的一块,那么最后一锯掉下几块?乙两块…  相似文献   

6.
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次出国访问,他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位外国数学家,这位外国数学家给他出了一道题目: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跑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迅速掉头朝甲跑去.碰到甲时又掉头朝乙跑去,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苏步青教授在国外访问,同车的是一位德国数学家.这位数学家出了一道题考苏教授:甲、乙是一对好朋友,两家相距10千米,两人电话约好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走的速度是6千米/时,乙走的速度是4千米/时,甲还带着一只狗,狗的速度是10千米/时.由于狗跑得快,狗最先遇到乙,遇到乙之后又跑回去找甲,遇到甲后又去找乙,狗这样奔跑于甲、乙之间,一直到甲、乙相遇为止.请问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苏步青略加思考,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原来他是巧妙地掌握了问题的特点.这一题若分开来一回一回地计算狗跑…  相似文献   

8.
更正一道赛题答案《数学教师》1997·3期刊登第九届初中“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试题.第二题第7小题为:环形跑道周长500米,甲乙二人按顺时针沿环形跑道同时、同地起跑,甲每分钟跑60米,乙每分钟跑50米,甲、乙二人每跑200米均要停下来休息一分钟,那么...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知道,解答行程问题离不开路程、速度和时间。但仅仅知道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行进中的方向。例如:相遇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对的;追及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相同的。可见,要想正确解答行程问题,双方行进的方向是不可忽视的。请看下面的例题: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和乙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甲每分钟行200米,乙每分钟行300米,多少时间后,两人相距5千米?  相似文献   

10.
智趣园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日本留学时,有一位外国学者考他的一道题目:“甲、乙两人自相距1000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40米,甲带了一只狗,狗每分钟跑100米,  相似文献   

11.
对于环形跑道问题 ,部分同学认识不清。这是因为环形跑的相遇问题没有直线运动那样直观 ,它分背向而行能相遇以及同向而行也能相遇 ,其实 ,环形跑道我们也可以看成直线运动 ,即S =vt ,这样就易于解决了 ,下以几例加以说明。一、背向而行问题例 甲、乙二人在 4 5 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 ,甲的速度是 5米 /秒 ,乙的速度是 4米 /秒 ,问 :(1)二人同时同地背向而跑多少时间第二次相遇 ?(2 )二人在相距 9米处同时背向而跑多少时间第三次相遇 ?分析 :(1)设二人同时同地背向跑x秒第二次相遇。则甲跑了 5x米 ,乙跑了 4x米 ,他们共跑了 (2× 4 …  相似文献   

12.
有些应用题,按平常的方法解答,往往很复杂,换个角度来思考,却有意外收获。例甲、乙两人的房子相距280米,有一天,甲、乙两人在同一时间出门拜会对方,甲每分走15米,乙每分走13米,甲的狗从甲迈步开始在两人之间来回跑,每分跑60米,问到两人相遇为止,狗跑了多少米。  相似文献   

13.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能根据题意,巧妙、灵活地设好未知数,否则就有可能使求解陷入困境.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设出未知数呢?一般来说有下面“三招”设元的技巧:一招:直接设元法例1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分析:本题是行程问题的追及问题.它有两个相等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环形跑道一圈的周长;甲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550x-250x=400.解这个方程,得x=131.即…  相似文献   

14.
整体考虑     
问题:爸爸从离家1000米的地方回家,儿子带一条狗去迎接。爸爸每分钟行75米,儿子每分钟行25米,狗每分钟跑80米。狗遇到爸爸后立即往回跑,遇到儿子后再返回……儿子和爸爸相遇时,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7-8合刊发表了仇老师的文章《情境化生活化多样化》。在该文中,仇老师主要通过创设的两个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是已知“区小学生运动会甲组100米决赛冠军”李雨辰同学的成绩,即14分钟跑100米,让学生计算1分钟跑多少米。二是53分钟跑300米,求1分钟跑多少米。这两个生活情境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贴近学生的生活,确实比起书本的例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因此也乐于去解决。但本人认为,用“跑步”代替“摩托车行驶”不合理。我们都知道摩托车、汽车的速度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可以按已知条件来计算1分钟、1小…  相似文献   

16.
问题: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以后2分钟又遇到甲。求A、B两地距离。(全国数学竞赛题)这是一道求两地距离的行程应用题。特点是:已知甲、乙、丙的速度,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甲相遇时间比丙、乙相遇时间多2分钟。要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关键要弄清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先表示出丙、甲相遇时间和丙、乙相遇时间。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即两地距离)÷二人速度和。解题方法:设A、B两地距离为x米。先算:丙、甲相遇时间=x÷丙、甲速度和;丙、乙相遇时间=x÷…  相似文献   

17.
算术更好     
例 (1997年第六届华杯赛决赛初一组第一试第3题)一段跑道长100米,甲、乙分别从A、 B端点同时相向出发,各以每秒6米和每秒4.5米的速度在跑道上来回往返练习跑步.问:在10分钟内(包括第10分钟),甲和乙在途中迎面相遇多少次?甲在途中追上乙多少次?甲和乙在A、B两端点共相遇多少次?  相似文献   

18.
星期天,爸爸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题目: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小明每分钟行50米,小红每分钟走70米,小红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途中与小明相遇。这时一共用了10分钟。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相似文献   

19.
新龟兔赛跑     
有这样一道龟兔赛跑题:龟兔赛跑,全程5.2千米,兔子每小时跑20千米,乌龟每小时跑3千米。乌龟不停地跑,但兔子却边跑边玩;它先跑1分钟,然后玩15分钟;又跑2分钟,然后再玩15分钟;再跑3分钟,然后玩15分钟……。那么,谁先到达终点?先到达终点的比后到达终点的早多少分钟?分析:童话中的龟兔赛跑说的是乌龟不停地跑,而兔子由于骄傲,跑过一段路,见已遥遥领先,便躺下来睡觉。不料一觉醒来,乌龟早已跑到了终点。兔子这才后悔莫及。但本题的情况却不同:兔子并未睡觉,只是边跑边玩。兔子跑的时间依次是1分钟,2分钟,3分钟,……。而每两次跑步之间都要固定…  相似文献   

20.
姚爱云 《湖南教育》2005,(13):40-40
在教完苏教版第七册相遇问题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份练习。其中有一题:“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两辆汽车相距800米,它们相向而行。甲汽车每分钟行驶700米,乙汽车每分钟行驶800米,问3分钟后两辆汽车相距多少?”可异打印时漏掉了“它们相向而行”这一条件。作业时好多同学提出了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