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泳超 《文化遗产》2016,(1):104-109
常州民间文书收藏者朱炳国先生在常州、无锡之间洛社镇新收民国时期宝卷抄本40册,除一册外皆为洛社镇抄手卫清泉一人所抄,其中尚附有两种宝卷目录。经敷检考述,实际留存宝卷实物34种,短篇经文4种,忏文1种,再加上两种目录中所列篇目,去其复重,实得宝卷篇目凡79种,颇可代表民国时期常州、无锡地区宝卷流通本之概貌。其中大部分虽可从《中国宝卷总目》见其端倪,但仍有数种未见任何著录,其中之一幸有实物抄本,足见珍贵。  相似文献   

2.
宝卷与道情的关系是宝卷研究和道情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山西永济宝卷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永济宝卷与河东道情的交互影响。分析了永济宝卷的两个特点:文本上的道情借用宝卷文本和表演上的宝卷被道情化。在此基础上指出二者交互影响的结果是永济宝卷被纳入河东道情之中,在民俗信仰之中发挥着与河东道情相同的功用。最后,文章强调应重视宝卷在民间文艺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宝卷目录是宝卷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资料。傅惜华先生所著的《宝卷总录》,进一步完善了宝卷目录。胡士莹先生所著的《弹词宝卷书目》为弹词和宝卷的专目,均以现存者为限。李世瑜先生所著的《宝卷综录》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甚至直到20世纪末最完备的宝卷目录。车锡伦先生历经十余年,完成《中国宝卷总目》,这是目前最完备的宝卷目录。时至今日,宝卷目录亟待优化。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3,(9):22
本刊讯(邸荣芬记者)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西沙主编的十卷本大型宗教文献资料集《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华珍本宝卷》项目主持人马西沙回顾了宝卷研究项目的立项与运作情况,并与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宝卷的价值、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宝卷是研究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基本资料。明清时代,中国的正统佛教、道教走向衰落,而新兴的民间宗教教派则大批涌现,在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宝卷是至今尚未被充分发掘、整理、研究的一大宗民间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农民战争、俗文学、民间语文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七百年来,中国宝卷在特殊的民俗文化背景中产生、演化、流传,乃至逐渐消亡,因此,宝卷文献的整理、研究,便同一般古籍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宝卷发展概述中国宝卷源渊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宋代,原来集中于寺院、庙会中的说唱文艺形式大部分转移到勾栏瓦子中演唱,但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6.
介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7部9种粤板宝卷及其刊行书坊,这些宝卷未见前人著录,由文在兹、文魁阁等善书坊刊行,作为善书使用,反映了宝卷在粤地的流传面貌,体现了粤地善书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宝卷,在宋以后,曾是全国性的现象,当其它地方早已成为历史,唯独河西走廊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着。在中国民间社会中已流传了700多年的说唱形式,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宝卷才被学者留意和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8.
宝卷是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演唱的一种说唱形式。本文回顾近八十年的宝卷整理情况,其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类,但其中也略有不足,宝卷整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佛说皇极结果宝卷简称《佛说皇极宝卷》《皇极宝卷》《收圆宝卷》《皇极收圆宝卷》。清黄育梗《又续破邪详辩》著录为《佛说皇极收元宝卷》。本卷今存两种刊本:一为折本,上、下卷,一册,路工收藏,关于此卷的初印年代,下文详述;一为清初刊折本,二册。天津市图书馆收藏。全卷十五品,每品品名及所用俗曲如下: 混沌初分天地品始〔挂金锁〕参拜天地品第一〔桂枝香〕三支  相似文献   

10.
韩洪波 《兰台世界》2016,(8):111-113
通过考察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室所藏宝卷,将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未收录的宝卷篇目加以叙录,包括卷名、册数、抄者、藏者、行款、题记、序跋等内容,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间宗教宝卷是民间教派的经典,它在一定时期是民间起义的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社会意识。本文旨在探索民间宗教宝卷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以揭示民间宗教宝卷对政治斗争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明末清初开始,北方个别民间教团中的民间艺人,便根据俗文学传统故事编写和演唱文学故事宝卷,宣传教义,宣扬因果,娱乐听众。这类宝卷都按照教派宝卷的形式,卷名多冠以"佛说";韵文主要是经忏式的韵诵,故称"念卷"。清政府在康熙朝末期开始严厉镇压各地民间教派,这类念卷和宝卷便逐渐淡化其宗教色彩,而成为民间的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它们的发展,同江南吴方言区的民间宝卷,在宗教文化背景、题材来源、形式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同;同时,也没有发展成为商业性演出的民间说唱艺术。所以,尽管留下了许多民间抄本宝卷,但近现代民间的念卷活动在许多地区消失了,只在山西和甘肃河西地区仍有存留。  相似文献   

13.
尚丽新  周帆 《文化遗产》2014,(2):110-114
北方宝卷的宣卷人大致可分为四类:佛教的僧尼、属于民间宗教的"道人"、念卷先生、民间艺人。北方民间宝卷主要置身于北方的乡村社会中,民众的审美要求不高,宣卷人大多是爱好宝卷的文化人,他们视宣卷为兴趣,在技术上、艺术水平上也远远达不到职业艺人的标准。宣卷人的这种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宝卷很难发展成一门成熟的曲艺,走上商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韩洪波 《兰台世界》2016,(23):156-158
稀见民间宝卷《和合宝卷》借和合二仙下凡为路遥、马力二人,叙述"路遥知马力"的民间故事,宣扬知恩图报的思想内涵,具有信仰、教化、娱乐作用,其文本则呈现出仪式性结构与故事结构相结合的二重性,在民间宝卷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宝卷,渊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明清两代大量产生,至清代末年宣卷(宣讲宝卷)已演变为民间说唱曲艺,宝卷即是宣卷的脚本。宝卷的内容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注重道场威仪,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文辞格式化,结构形式严整。演唱的曲调,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还受到了宋元词曲的影响,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南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具有宗教背景和民间信仰文化的民间说唱,宝卷与道情都具有信仰色彩、教化作用、娱乐功能。同处于俗文学的大系统中,宝卷与道情具有共同的故事题材、文本体制、通用的韵唱形式。经过漫长的实践与磨合,宝卷与道情在实际演出中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亚非学院图书馆有中国民间俗曲唱本约百余种,多出版于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其中宝卷类唱本24种、弹词唱本3种、说唱鼓词2种、广府唱本83种。广府唱本包括木鱼书81种、民间小戏1种、评话故事1种。刊印木鱼书的书坊不仅有五桂堂等著名书坊,还有一些未见或极少见于其他文献著录的书坊。这些唱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沉香故事因其丰厚的意蕴和趣味在民间以多种形式广泛流传。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沉香宝卷》起着关键的作用。清代《沉香宝卷》以明代戏曲为基础,在继承沉香故事的同时又对故事进行了延展和丰富。一是在形象主体上发生由刘锡到沉香的转变;二是在故事主题上由爱情转为孝道;三是在情节上增加了沉香求师、劈山救母等部分,改变了刘向应试不中、刘向为知县婿等内容,使故事更加完整也更具意味。这种变化是由民间信仰和宝卷伦理教化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地艺人的坚持和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善书这种饱含深厚文化传统的说唱艺术,既保持它原有特色,又在内容与表演形式上予以改进,从而在当地城乡文化生活中至今仍保持着活跃态势,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赵二姑宝卷》与清代山西叩阍大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道光年间发生在山西榆次的赵二姑案件在轰动全国的京控(叩阍)大案,此案平反的典型意义是中央政府、中央检察机构对贪官污使的处理是不毫不手软的、果断的。流传在民间的说唱学《赵二姑宝卷》正反映了这个案件在民间所引起的反响,也说了中央政府平反冤案对于当时来说起的一种顺应民心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案件所涉公职人员以及宝卷中所塑造的正反面典型人物形象,对于今天来说,也有着积极的惩治贪污腐化的现实意义和实际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