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倡导的可雇佣性全面开发观包括全方位开发、全面方式开发、全过程开发和全员参与开发。这不仅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从重视贴附式开发向重视整合式开发转变、从重视静态的就业向重视动态的职业生涯发展转变、从关注结果评估向关注全面评估转变、从就业教育的专业无差异化向专业有差异化转变、从重视专业技能向重视综合技能转变有比较好的启示,而且对就业教育支持机制从就业教育主体的一元机制向多元机制的转变、就业教育主体的考核机制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有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药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大背景,以院校专业群的高质量就业为着眼点,依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就业反馈。药学作为一个特殊专业,与国家药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卫生人力资源的分配直接相关。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系统来评估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结合药物专业的特点和动、静态指标,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旨在帮助高职院校对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毕业生在就业重视度、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工作、就业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查,全面了解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意向,积极思考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并从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就业沟通机制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研究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教育收益相对增加、就业岗位更加多样、雇主期望日趋复杂等一系列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美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注重发掘本科优秀人才、注重向发展性评估转变、职业指导侧重于为就业做好准备、注重向职业技能培养转变等。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研究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应着力构建多元利益主体通力合作的研究生就业路径。  相似文献   

5.
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创业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高等教育要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要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培养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转变;要从重视死记硬背向重视学会认知和独立思考转变;要从重视课堂教学向重视活动课题和实践锻炼转变。同时,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就业和创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逐渐从关注学生的“就业”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转变,职业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发展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活动。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有助于持续发挥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大学生在实际志愿服务农村留守儿童过程中,呈现出服务内容与形式单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不足、服务实效性偏低的问题。针对服务现状,通过从单向性关注转变为"主位诉求"式的互动性关注、从"政府—企业—高校"单一关爱方式转变为多主体协同关爱方式、从低成效向高成效转变三个方面发力,逐步构建起差异化实施、多主体参与和多角度评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面向就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8所本、专科院校的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认为健美操教学改革应实现五个转变。即:培养模式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学内容安排应从专业计划向社会需求转变;教学观念应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育思想应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转变;质量评价应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9.
推进终身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职业教育包括就业准备教育、职业技术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教育。从重视教育保障和激励、加强普职沟通、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实施课程开发、职业指导和基于产业的教育合作和评估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有助于促进终身职业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从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加大,很多高校也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应用性教育转变,注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以确保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也需要体现就业导向,实现与就业教育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做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转型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刘晓文 《文教资料》2006,16(26):30-31
2006年全国有百万高校毕业生,高师体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为严峻。中学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维、身心素质和社会素质”特别重视,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高不高直接影响着就业情况。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通过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对如何界定大学生就业质量学界还莫衷一是,如何评估大学生就业质量更是难点。文章阐释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并基于全面的质量观,尝试构建了大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三位一体”多元评估、主客观相结合系统评价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思维关注人的主体性、强调简单专注、注重用户体验的特点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将互联网思维大胆运用于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用"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提供个性化就业教育方案,用"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创设多元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用"大数据思维"和"迭代思维"提升就业教育服务质量,可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思考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其借鉴意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有:更加尊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大学多元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及更加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转型:从"学校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文化统一"向"多元交叉"转变、从"注重传统"向"强调创新"转变及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为此,我们从树立理念、提高热情、重视社团建设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提出自己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曾经适时的和适宜的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过渡时期,其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为积极应对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就业发展新战略要求,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应通过“三管齐下”的举措——着力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重视创业教育、实现从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转变,逐步实现从传统型向创新型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智能教学、智能管理、智能评估等,对传统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要求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视域下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由教学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能力构成。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正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关注课堂教学向关注学校教育全过程转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更好的教育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利益博弈、整合与表达的过程,教育政策主体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作出一定的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价值,经历了由注重补偿和适应向注重引导和超越转变、由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向重视教育能力的提高转变、由倚重单一培训模式向倡导多元培训模式转变、由培养和培训的二元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的演进路径。展望未来,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将从学历补偿走向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自我发展、从工作关注走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教师个性关注、从职业提升走向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生涯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以就业为导向办高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尤其是对近几年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一项重要课题。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以就业为导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办学机制、质量评估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方向标,传统的评价理念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改推进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必须重建听课评课新理念,实现六个转变:从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向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转变;从关注课程传递和执行向关注课程创生与开发转变;从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从关注学生的"答"向关注学生的"问"转变;从忽视学习方式向关注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从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