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台宣传直接"入岛落地"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利用台湾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日益成为加强对台宣传效果的重要方式。分析近年来海峡之声稿件被岛内媒体转引情况可以发现,重大活动、敏感话题以及军事安全等方面内容被"二次传播"的比例较高。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紧紧抓住台湾媒体的关注点,将之作为打开对台传播有效性的金钥匙,努力通过"二次传播"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报道内容在岛内直接落地,有效增强对台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2.
台湾媒体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下旬,笔者随中国记协秘书长访问团赴台湾进行新闻交流访问.期间,参观、访问了台湾联合报系、"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央通讯社"等主要媒体,并数次与台湾新闻界人士座谈交流.台湾岛内"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特别是媒体市场化运作手法和经验,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时代,"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成了传统媒体改变新闻采编流程的主要方向,但广播和电视作为不同介质的媒体在采访报道时有其各自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一些城市台和县级台合并广播采访与电视采访队伍,有的干脆取消广播记者,由电视记者统一供稿等做法进行剖析,认为采访是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的首要环节,不同介质媒体对新闻采集的侧重点不同,而社会化分工又越来越细,在采编实践中,广播采访与电视采访应讲究差异性,以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4.
杨敏 《记者摇篮》2012,(4):43-44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们常把新闻舆论监督比喻成"苦口良药",针砭时弊,惩恶扬善。但是作为地方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既要充当党政喉舌,又要面临着一些部门和个人存在怕"揭短"和"亮丑"的心理,阻碍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地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难在哪里首先表现在采访取材难新闻媒体宣传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采访单位是笑逐颜开。提供一切便利。如果记者进行舆论监  相似文献   

5.
业界动向     
台研究恢复新华社等大陆传媒驻台对新华社、《人民日报》入台驻点采访,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5月23日表态,不反对解禁,"新闻局长"史亚平接受访问时承认,已在研议开放两媒体来台驻点。据报道,2005年4月10日,台"陆委会"以"检讨两岸媒体交流秩序及开放管理政策"为由,声称暂缓新华社、人民日报两家大陆媒体赴台驻点采访。这是台湾当局自2001年开放大陆媒体赴台驻点采访以来,在两岸新闻交流方面采取的最严重的"开倒车"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笔者连续五年参与组织策划两岸媒体"清新福建行"采访活动的经验,从两岸媒体联合采访的传播机制、传播手段、议程设置、选题策划、传播效果等维度,论述对台广播媒体如何依托同乡之情、同业之谊,联合台湾媒体同行,搭建"聚合传播"与全媒体传播平台,拓展对台传播路径,增强对台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平顶山电视台作为基层媒体,突出地方特色,创新、健全新闻采访模式,实现基层各行业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促进行业的发展进步,提升当地经济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然而,多数行业新闻"专业性"的特点,使很多记者面临"采访难、写作难、报道难"的难题。新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使媒体公信力逐渐下滑。"行业主体"采访模式的出现,可为行业新闻的采访报道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肖泽生 《东南传播》2011,(3):125-127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民生保障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电视台掀起了"民生新闻"报道热潮.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电视媒体,与平民百姓靠得最近,对人民的呼声听得最清,具有制作民生新闻的天然优势.那么,县级台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做好民生新闻呢?本文尝试从选题、策划、采访、语言四个方面入手,结合笔者所在县区台的部分新闻实例,就这一问...  相似文献   

9.
范翠萍 《今传媒》2011,(5):123-125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对台广播也进入到这股洪流当中,面临着全新的传播与生态环境。面对岛内受众这个特殊的群体,未来对台广播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井喷",最终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追求祖国统一的终极目标下,对台广播应进一步细分岛内目标受众,创新传播策略,建立数字新平台,从而有效提升媒体"软实力",以期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基层媒体影响力不够大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采访名人大多被中央、省级媒体所垄断.即使基层媒体有过零星采访,对名人而言,不少也是应付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碰到过.因此,基层媒体记者要想成功采访名人,可谓难之又难.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北京市的新闻高级职称答辩会上,有位评委问一位答辩人:"你们记者现在还采访吗?"这位答辩人回来纳闷地对我说:"评委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其实也不奇怪,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经越来越熟悉一些媒体记者的习惯,新闻发布会上拿了通稿就撤,网上扒个信息编编就发,再不就是几家媒体关系不错的几个记者凑一起"攒个新闻"充独家,打电话采访,那都算采访啦……  相似文献   

12.
檀梅 《新闻实践》2008,(11):16-19
新闻访谈本是记者的工作状态,但是把访谈实录一并呈现于受众面前的时候,就变成了"双面镜":当聚光灯照在被采访对象的时候,向来隐匿于新闻背后的记者也同时展露在审视目光之下。记者能问什么,会问什么,除了问还会说什么——于是,新闻访谈向记者的功底提出了拷问和挑战。本刊约请资深媒体人士和有关学者,就新闻访谈的内涵和外延发表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记者日复一日地采访和写作,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心理学分析证明,凡有重复性质的行为,操作者都具有追求标准化、简单化的心理意识趋向。而在时间紧、快出稿的刚性要求下,一些记者会不自觉地避"难"  相似文献   

14.
张彬 《中国广播》2010,(2):36-37
评论类节目在大陆对台湾广播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广播评论这种节目形式,也是对台宣传中不可取代的手段。目前台湾岛内的各类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五花八门,形式光怪陆离,影响了相当一批台湾民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对台湾广播的评论节目要在岛内获得影响,取得效果,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岛内的媒体环境、台湾听众的接受特点,借鉴岛内媒体在传播手段方面的长处和牦点:一方面更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坚持正确的观点立场,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党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又为台湾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归纳起来,对台湾广播评论类节目,要符合精确、深入、活泼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邵琦 《青年记者》2020,(8):70-71
自2016年起,台湾当局不断推行“去中国化”,更煽动岛内“反中”“仇中”的情绪,导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也使得大陆做好对台宣传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岛内舆情,更需要涉台媒体牢牢把握对台舆论的主动权。对台新闻工作者也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淬炼对台舆论宣传本领。  相似文献   

16.
卫宁 《东南传播》2013,(5):26-28
随着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海峡两岸关系重新向好,大陆媒体涉台报道的原则、策略、方式、内容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不少变化,报道范围之广、形式之丰富也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未来两岸关系将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量,直面破解政治难度更高的协商议题,如何提升涉台报道的传播效果已成为大陆媒体亟待攻克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批评报道作为舆论监督报道的一种,素以"角度难把握,尺度难拿捏,深度难达到"著称,一旦有欠妥之处就会被抓住小辫子,就可能"摊上大事"。正因如此,面对批评报道题材,往往"记者遇之挠头,媒体避之不及"。然而,无论到何时,针砭时弊、铁肩担道义都是媒体和记者难以推卸的社会责任。遇到社会负面问题、丑恶现象不勇于揭露和曝光,不积极表达公众意愿,不仅放纵了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家区域性媒体,同时又是一个主要市场在三线城市的媒体,鲁中晨报在远程采访上所投入的力量,在国内同类纸媒中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去年以来,鲁中晨报提出了"区域主流媒体、全国报业样板"的目标,再次对报纸进行了改版,以国内重大事件远程采访为主要内容的"特稿"版,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采访越来越难恐怕是很多媒体记者的共同感受.采访的事件不同,对象不同,采访的难度和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奥运会是媒体比拼"盛会",但国内地方媒体采访空间有限.<武汉晚报>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成立"百人采访团",吸纳奥运志愿者、有奥运门票的观众,以及其他能够零距离服务奥运的人士,作为"临时记者"加入奥运报道,把新闻触角伸向奥运会每个角落,独家报道不断,体现版面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