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文化教育是美国基础教育社会科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社会科课程中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课程设计体现了课程全球化、课程的本土化、课程的个别化的"三重化"过程.给我们启示是课程设计权利交给学校和教师,以多元文化角度开发课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衔接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循序渐进化,始终贯彻社会科课程目标的宗旨要求;始终关注渗透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意识.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教育类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职业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既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术学",也不能体现教师教育的"师术".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考证,对他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借鉴都是解构职业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的专业化需要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中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师范院校中,以教育实习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是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实践临床学习"的特点,是师范教育师范性的最突出的体现.然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应当顺应课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整合式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综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实施以及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与"自主课程",二者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自主课程的特征高度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自主课程的内容体系又集中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追求,自主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  相似文献   

6.
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向既是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的召唤.外语教学中的"育人"内涵主要体现于"立德树人",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不同的外语课程,其"育人"的方式有所不同,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深度挖掘有效的思政元素,让思政与专业教学无缝对接.从课程中心到人才培养中心,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探索,已形成这样几点基本共识:一、高职教育内涵区别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即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采用的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本科教育"三段式"课程体系无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为此必须构建新的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新模式一定要以职业为中心,以实践活动或工作为逻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职教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教、做、学"一体化交替化的方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四、借鉴这些先进课程模式的优点,必须对现有的原高职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重构.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综合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综合课程的实质是以技术性学科知识为主的整合型课程,体现"技术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综合课程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特点,构建以工作项目为核心的模块式综合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专业内容,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数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文章结合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对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承袭欧洲国家"七艺"和文雅教育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和发展,明确了教学课程,形成了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通识教育以渗透的形式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实施和实践教育中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教育评价中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思想是全面推动教育进步的先导,教育思想蕴含在课程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它体现着历史先进文化的传承,也体现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有奖无类"命题,旨在以先进的理念为基础,展示笔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是笔者"褒奖教育"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熊晴  朱德全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旨在实现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在逻辑样态上,体现出从劳动到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演绎逻辑,政治—经济—文化投射下的归纳逻辑以及内嵌于学校的同构逻辑.在实践架构上,包括发展进阶的价值尺度、多维瞄准的要素尺度、一纵四横的结构尺度以及三位一体的功能尺度.因此,通过构建"跨界—划界"的思维场,明确"强教—重学"的教学位,打造"外缘—内生"的生态群,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双向形塑,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相似文献   

13.
熊晴  朱德全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旨在实现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在逻辑样态上,体现出从劳动到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演绎逻辑,政治—经济—文化投射下的归纳逻辑以及内嵌于学校的同构逻辑.在实践架构上,包括发展进阶的价值尺度、多维瞄准的要素尺度、一纵四横的结构尺度以及三位一体的功能尺度.因此,通过构建"跨界—划界"的思维场,明确"强教—重学"的教学位,打造"外缘—内生"的生态群,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双向形塑,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学科本位"、 "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三次较大规模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对三次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三种课程模式的特点,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既能体现高职教育"双重属性",又能兼顾学生就业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理念指导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新模式,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熊晴  朱德全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09-114,121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旨在实现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在逻辑样态上,体现出从劳动到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演绎逻辑,政治—经济—文化投射下的归纳逻辑以及内嵌于学校的同构逻辑.在实践架构上,包括发展进阶的价值尺度、多维瞄准的要素尺度、一纵四横的结构尺度以及三位一体的功能尺度.因此,通过构建"跨界—划界"的思维场,明确"强教—重学"的教学位,打造"外缘—内生"的生态群,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双向形塑,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自己和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如今,在洛阳市洛龙区诞生的"全课程教育"正在体现和践行着这一理念,他们将教育的所有内容都视为课程,并像做课程一样去设置、开发、编写、实施和评价,使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师生的"一言一行",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体现着课程的要素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初中综合文科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之间的重叠现象是课程改革实验区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给广大教师带来很大的困惑.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两门课程在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重叠现象,但重叠内容在逻辑框架、呈现方式、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现象恰恰体现了两门课程在公民教育这一大目标下的相互补充、存同求异、和而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地位淡化、专业萎缩、模式难行和课程失衡等.化解这一现实困境的对策则相应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地位从"中心"走向"合适"、专业从"依附"走向"自主"、模式从"构建"走向"实施"、课程从"失衡"走向"均衡"等.  相似文献   

19.
特色教育体现在特色课程的建设上。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形成特色教育模式的基本单元,没有特色教育可能会使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依然沿袭"老年活动中心"的单纯娱乐思路停滞不前。在兴办老年教育时,对基层老年大学或街道、社区老年学校的教学设计,必须更多地倾注容易被老年人心理所能接受的特色课程,而这些在建设方向上以区域历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特色课程,是实现终生教育老年阶段学习的最佳方式。社区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2.历史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3.开放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4.素质文明的特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教育思想的进步。"三维目标"体现了崭新的学力观,体现了现代课程的内在价值以及课程教学的对话与修炼的本质:课程育人——课堂是个育人空间,课程是个育人途径,我们可以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平衡点。一、课程育人的内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指向教育目标、制订教育计划并据以展开实践的,而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形态的教学当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