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提示我们 ,在教学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 ,往往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 ,恰恰是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 ,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 ,而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验怎么办?没有现成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体育新课标教材、教学计划、进度和教案及具体教学过程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综合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特点,特别是结合“05”方案中“确立一个意识、融合两类课程、涵盖三个方面、把握四个统一”的变化和特点,来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落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应该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体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课改实验通讯》2002,(1):30-3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验过程。实验阶段的工作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推广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课堂教学是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实验阶段的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推广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充满自主探索的科学实验的过程。在课程改革的实验期,我们广大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者,“非常有必要消解‘权威’情绪,提高主体意识,唤醒和焕发自己的实践智慧,真正成为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实验推向纵深,才能使新课程实验顺利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莫岚 《教学随笔》2014,(8):20065+67
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深远影响。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当这些校本教材被开发以后,教师该如何利用。很多的时候,教师或许是流于形式地教一教,抑或是学生心血来潮地读一读。我们不禁要问校本课程教学的"质"在哪里?笔者认为教材的教学和利用更应该是校本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而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嬗变,是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是在变革人,要改变教师的角色,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改,挑战新课改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这就是:教师应该是大容量的电脑“内存”;是能不断升级换代的电脑“操作系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电脑“显示器”;更应该是一个灵巧的电脑“键盘”。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估,这不仅是评估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估理念、评估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估实施过程的转变。以往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科学事实,以便让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测验成绩,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动,教学评估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科学情感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终极目标指向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应紧扣课程思政导向推动课程体系革新,围绕课程思政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立足课程思政施行需要补齐课程建设的制度短板,使课程全面反映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新内涵和新要求;在深化课程认知与优化教学过程中、在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坚守质量底线基础上、在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作用中提升教学质量,对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质疑声作出正面回应,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与推进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耦合共进。  相似文献   

12.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担负着向建筑生产一线输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应抓住素质教育、创新敷育、专业教育等核心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强化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培养创新的原则,教学计划要保持相对稳定。对原计划的修订要从公共基础、专业必修、实践教学等内容入手,并开辟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3.
高职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创新性人才培育是其根本任务。针对高职教育存在课程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少、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教育缺少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完善学校的考核机制、鼓励师生创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加大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4.
对职业教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几方面探索职业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高师教育学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学是加深学生认识还是增强学生技艺,是保持学科独立还是接受相邻学科的挑战,是求体系的完整还是求内容的创新,等等。高师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实际、教学现状确定自己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管理者,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把握教育思想创新的前瞻性,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大教育”、“大艺术”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凸显区域文化和特色课程,改革和完善学分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创新队伍也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基本目标,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等工作之外,重要的一环是课程内容的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并建立可操作的运行机制。通过专业课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块化思想进行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经被普通高校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开放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意义重大,而且在学生、教师、家庭等几方面较之普通高校更有优势。根据开放大学的特点构建由课程体系、能力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开放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开放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科学创新基础能力是日本大学教养教育演化与运行的基本逻辑。日本大学教养教育通过理念目标的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一般性、课程教学的探究性、课程管理的专一性来促进教养教育目标的实现。日本大学教养教育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特别是公共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体制机制、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还面临困境,与新时期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存在明显差距。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训练等关键领域改革,构筑“多元协同”机制,搭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全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