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历代古书书名与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举例分析了中国历代因避讳而更改的古书书名以及部分文体名。  相似文献   

3.
疍民是水上居民,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的沿海港湾或河道上,世代从事渔业、水上运输业,以船为家。过去,疍民只能操贱业,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亦不登岸居住,备受歧视和欺凌。广州城区的珠江河段上,麇集疍民小艇数以千计,除以渡人过江为业外,也有年轻妇女被迫沦为娼妓,以  相似文献   

4.
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接说出,或直接写出,谓之“避讳”。 避讳大约在西周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里将避讳看得与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同样重要。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尊严和威风,规定在文书中也必须  相似文献   

5.
关于避讳     
古人避讳名号极严,尤其是下级对上级的避讳,更是要避讳得滴水不露,方不致惹祸。而以别字代之,往往便会生出歧义来。其中最令人发噱的,莫过于五代冯道的门客在读《道德经》时了。《道德经》的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正触着冯道的名讳,于是门客不得不找一  相似文献   

6.
琳琳  延纯 《贵州档案》2001,(5):36-37
在我国浩瀚的古书中。有不少“敬老”方面的典故。这些典故既生动形象又寓意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辑录如下,以飧读。  相似文献   

7.
明清档案中的抬头与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抬头与避讳,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书写规则上的集中反映。文章对明清档案中抬头的主要表现形式,避讳的主要方法及一些特殊的避讳字样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避讳给古籍整理工作带来一些困难,造成一些混淆,本文阐述了避讳的产生和发展,避讳的种类,力图对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等级禁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封建时代很重视“避讳”。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都不得触犯,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采用其它方法迴避,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写出或说出的意思。前者因全国都避讳,称为“国讳”或“公讳”,后者因全家都避讳,称为“家讳”或“私讳”。  相似文献   

10.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11.
《诗经》——先民的歌唱。《左传》——诸侯争盟记。《山海经》——神话的故乡。《楚辞》——泽畔的悲歌。《孙子兵法》——不朽的战争艺术。《盐铁论》——汉代财经大辩论。《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书。《老子》——生命的大智慧。《墨子》——救世的苦行者。《史记》——历史的长城。  相似文献   

12.
曹之 《编辑之友》1997,(4):60-62
凡例又叫叙例、例言等,它是说明著作内容及编纂体例的文字。它对全书内容、体例的整齐划一是十分必要的,史书尤其如此。刘知几《史通·序例》云:“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今人吕思勉亦云:“凡有统系条理之书,必有例,正不独作史为然,而作史其尤要者也。与其炫文采作无谓之序,毋宁述条理、明统系,而作切实之例。”(《史通评·序例第十》)  相似文献   

13.
古书的卷数     
“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之一。一般认为,卷始于帛书,“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章学诚曾说:“向、歆著录,多以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以缣素,因物定名,非有他义也。而缣素为书,后于竹简,故周秦称篇,入汉始有卷也。”  相似文献   

14.
图书在漫长的时代里存在着材料、形态、文字及印刷装帧技术上的种种变化我国如此,外国亦然。处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由于粘土出产丰富,出现最早的泥板书。泥板书制作的方法是:把粘土搅拌结实,做  相似文献   

15.
古书的编号     
  相似文献   

16.
古书的书名     
今天,人们写作,一般的情况是先立一名,然后再动笔。而过去古人著书却不是这样,不管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往往不是先立一名,再写作。古书中有的没有书名,有的是书成之后才有书名的,有的是后人命名的,有的书  相似文献   

17.
18.
我以为,影印古书应该以严肃慎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选用善本,至少是讹误不多的版本,书前加上出版说明、内容评介之类,书后最好能附以力所能及的校注。这不能算是苛求,这是广大读者对出版界最起码的希望。而有些省、市的“古籍书店”这几年影印了一批古书,却缺乏这种负责精神。他们只是把一些估计销量较大的古书,原原本本影印出来,一发了事。不但无一字校注,而且连一个字的说明也没有,只有本书店的大名和比较昂贵的定价明标无误。笔者案头就有一本某古籍书店影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本来,《千家诗》的校正新排新注本已经出过好多种,这个影印本只有“绘图”这一点可  相似文献   

19.
卢贤中 《图书馆工作》1998,(3):50-52,39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装订成册的图书,一般都是单面印刷的,一版一叶,以中缝(称版心)为折线,无字的一面对折。将折叠好的印叶排好顺序,装订成册,即是一本书。印书者为了文字整齐,一般在每一版叶的文字四周印有围线,称为边栏。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左右栏。有的边栏是由一条线组成的,有的边栏是由两条线组成的。一条线的边栏称单栏或单边,两条线的边栏称双栏或双边。双栏一般皆为外线粗而内线细,称文武栏或文武线。古书边栏的由来,可以上溯到简策的编绳。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简策,是用竹条和木条制造的。竹简较窄,一般只能写一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