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出版业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将激发出版业态升级、出版理念转变、出版流程优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聚焦内容采集、编辑、分发环节,生成式AI将带来原创优质内容筛选、初级劳动力替代、意识形态把关、不准确内容识别等方面的考验,并引发效益实现与风险防控、技术进步与有效监管的博弈。出版业的应对之道在于践行“人机共生”发展理念,坚守“知识把关人”角色定位,将内容风控意识贯穿出版全流程。同时,对监管对象、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措施作出调适以保障生成式AI应用场景下出版活动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客体在今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形态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教育体系提出挑战,由此引发的主体性之痛逐渐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主体思想的“工业化”、主体交互的“规训化”、技治主义的“宿命化”,进而遮蔽与压抑教育中的人、教育活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风险,超越教育的主体性之痛,可能的实践理路包括:坚守主体教育实践的理性遵循,培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责任伦理体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共鸣;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机制,提升教育系统的自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嵌入教育治理是应对时代之变与社会之变的战略选择。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蕴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基于数字化的教育治理”;其二是“对于教育数字化的治理”。前者启发我们充分利用ChatGPT的治理动能;后者则启发我们要加强对ChatGPT的风险治理。沿此思路可以发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问世,使教育治理体系臻于至善与教育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迎来重大契机。但是,当前的ChatGPT并非尽善尽美,现有的教育治理体系与ChatGPT之间的张力也尚未消解,导致其在教育治理中的应用潜力无法充分释放。从ChatGPT涌现的潜力来看,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日益走向科学化、高效化、民主化、法治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应从完善“一核多元共治”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构建主动式教育治理框架、共建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在防范ChatGPT应用风险的同时,借其动能助推教育治理现代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在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启发的远不只是教育转型的方法选择、技术方案和应用场景,还包括它作为“智慧工具”可以为教育擘画的转型图景。一方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转型之所以令人向往,关键在于它能赋予教育人机协同、知识突破、向下兼容、向“智”迭代的机遇。另一方面,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暗含的弊端来看,围绕它开展的教育转型将会面临来自人机冲突、知识魔法、数字鸿沟和超脱现实的挑战。相应地,为了彰显“化挑战为机遇”的转型向度,教育中人有必要批判性地检验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转型,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与欣赏这场关乎效能革命的科技盛宴,以使之讲述为一场敢于坚持公平的精彩冒险。 相似文献
5.
陶侃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119-122
按照风险社会理论,在社会处于转变过程中,隐含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学术期刊转型中也同样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本文在分析学术期刊存在着特殊"三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期刊转型的可行性路径思考,即建立多渠道的公益性期刊出版基金,培育一大批素质优良的职业办刊人,找准学术性与经济性兼容的平衡点,数字化与纸质传播的并重与双赢等。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使其从工具型应用跨越到互构式发展。然而,生成人工智能真正走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集中表现在生成式模型固有的低认知性使其难以与教育垂直领域求真求实的底色相符。因此,从以大语料和高参数为特征的生成式模型向以认知推理学习为基础的世界模型跨越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方向,教育的基本理论将成为推动这次跨越的重要力量。基于该视角,借助以世界模型为基础逻辑构建的契机,研究从知识、实践、态度和认知四个维度充分探讨教育对人工智能的反哺价值。此外,本研究还从技术实现和理念转变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在当前生成式模型井喷式发展的节点,研究提出人工智能模型与教育的互构作用,对探索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新高地有较为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传统的按行业及单一学科来组建高校培养精英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变革,伟大的变革呼唤新的发展思路的指引。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自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众多高校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 相似文献
8.
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传统的按行业及单一学科来组建高校培养精英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变革,伟大的变革呼唤新的发展思路的指引。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自20 相似文献
9.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但工学交替存在各种风险,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存在的潜在风险的分析和实践,提出“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风险规避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杀的应激-易感模型选取生活压力事件、精神病前驱症状、精神障碍、绝望情绪、自杀企图、人格倾向、心理健康症状、睡眠质量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自杀风险因素,对8792名大学生心理普查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杀的潜在风险存在3个异质性的类别:C1低风险组,占比86.88%;C2高风险组,占比8.18%;C3心理脆弱组,占比4.92%。(2)相对于C1而言,女生在C2的比例更高,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在C3的比例更高。(3)高校心理普查的心理危机因子检测系统需要从内容和方法上重新构建,应激-易感模型为多个自杀风险因素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潜在剖面模型为多个心理危机因子同时检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深化,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角色的多重转型,包括教师职业观的认同与构建、教师多重实践角色的转换、教师课程观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拓展。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协调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和坚持追求卓越五大基本原则。教师角色转型视角下深化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强调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型教育管理秩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力,构建民主型教学管理秩序;以赋权推动学校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合作型教育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国30所试点转型高校的调查数据,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大学教师学术职业风险感知状况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均值比较对学术职业风险的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学术职业风险的可能成因加以探寻。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转型下的大学教师学术职业风险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感知状态,但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专业能力、职业声望、生涯发展等五个风险维度上,均检测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成因。研究建议从研修培训、监测指标、转型改革等方面加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13.
校园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素众多。为推动校园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强校园内外风险点的治理和防控,强力打击震慑侵害校园、威胁师生安全的反社会人群犯罪,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结合人心识别AI技术的应用,减少校园内外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校园安全风险治理解决方案、基于人心识别的社会风险智能预警平台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转型发展是当下高教领域改革的重点,深化对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认识,分析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走出“高大上”的定位、“职业院校”的身份和“重理工轻人文”的学科专业误区,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定位,培养服务地方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破除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明晰应用型办学定位,优化专业对接产业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夯实办学基础、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有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校园风险工作是社会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事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文章对宁夏地区2018年-2020年间出险报案且已完成理赔结案的真实案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熟悉风险类型、了解风险源头,增强防范意识、化解校园安全风险事故的能力,创建安全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7.
18.
突发状态下,个体常常根据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由于直觉偏差的存在,这些决策常导致个体非理性行为甚至群体非理性行为。本研究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突发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决策模式;构建了以风险态度、风险认知和政府信赖为维度的政府信息供给机制分析框架,认为通过有效的信息供给可以缩小公众的群体行为空间,降低突发事件应对的不确定性;通过SARS事件、汶川地震两个典型案例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ChatGPT的问世再次点燃了人们对技术的理论热情,也对教育尤其是教师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与挑战,“以人为师”的合法性再度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技术批判理论为我们应对“人师”的合法性危机提供了认识论指引,基于技术批判理论视角可以发现,ChatGPT引发的“人师”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以机器为主体的教师”动摇了人师知识的权威性、消解了人师教学的专业性以及冲击了人师角色的正当性,其深层致因在于ChatGPT引发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异化、“人—人”与“人—机”交互习惯的异化以及人类训育形式的异化。“以人为师”有着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价值,为有效应对ChatGPT引发的“以人为师”的合法性危机,可能的策略包括:提升人师知识生产能力,拓展人师知识领域;捍卫以人教人的主导地位,凸显人师教学价值;坚守以人育人的伦理底线,丰富人师角色内涵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