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的最后一句。向来为人重视,成语“无人问津”亦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相似文献   

3.
张新峰 《中学文科》2000,(11):32-32
戴眼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近视眼的人要戴眼镜,远视眼的人也要戴。你喜欢戴太阳镜吗?它可以使你的眼睛免受刺目的阳光。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捡粪时,我会把粪箕系在牛尾巴上;和玩伴在篾箩里睡觉时,我会将墨汁涂抹在对方身上;瓜熟蒂落时,我会到果园里偷桃摸瓜;即便到了学校,我也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时不时地找男同学打架,对女同学恶作剧。老师为此经常被气得口歪眼斜,脸红脖子粗……总之,在大人和同伴的眼里,我是一个坏小孩。  相似文献   

5.
    
我看见,你往高空扬起我的风筝, 把鸟儿轻轻托向蓝天; 我听见,你从我身边飞快地奔跑, 像姑娘飘飘的裙摆掠过春草。 风哟,你放歌在田野间, 风哟,你从来不知道疲倦哪!  相似文献   

6.
白杨问风     
风儿,你好, 你好,风儿! 你卷动着飞向什么地方? 你天不亮就起来往哪赶? 你别忙呀,你对我讲讲!  相似文献   

7.
陈以鸿 《小读者》2011,(9):54-54
新闻报道中往往把参加比赛获得前三名者说成“名列三甲”,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红领巾》2011,(7):82-84
眼睛是我们看世界的一扇窗户,大人们总是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到事情之后,要亲眼看看,动手做做,才下结论。不过,有的时候,最勤劳忠心的眼睛也会出错哦!  相似文献   

9.
当前,许多语类读物和中学生报刊常开辟“学鉴赏”专栏,主要刊登一些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散诗歌)的赏析章。许多章选例经典,分析精当,对学生积累阅读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配合课堂阅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鉴赏章,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弊病,不受中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表示,订购来的书报,这些栏目往往是“一跃而过”。这固然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自身的学素养有关,但与这些章的“冗长、古板、僵化”(学生语),引不起阅读兴趣,难以产生共鸣不无关系。归纳起来,这类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病。  相似文献   

10.
文化即责任     
暑假时和文社的同学一起去南靖旅行。对这次的土楼之行。我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1.
    
我是在一首词中跌入红的世界的。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思绪穿越近千年闯入了词中的世界。我看见桥边茂盛的红药,在清冷的月光中,原本热烈的红色也染上了一丝寂寞。红药。热烈而寂寞地开放着,她燃烧自己。释放那生命的红色。那片红,红透了天.红过了千年,直直地撞击了我的灵魂。于是我于不经意间以这首词为媒介进入了属于红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山里的夏天     
夏天的脚步悄悄迈进山里,在山风热辣辣的爱抚中,起伏澎湃的稻穗一天天地成熟了。这时牛铃声摇荡于山麓,山雀们啁啾于竹丛和林间。似在召开着关于丰收和觅食的“会议”。  相似文献   

13.
我写了很多与寂寞有关的事件,词语,一瞬间的感念,我常觉得这于我,犹如夜里高寒于天幕下的那个月亮,是正妥帖修饰我所处环境的,少了不行。它是一件薄衫,谁穿上谁忧伤。而忧伤是骄傲不流俗的打扰,是静默里敦厚的热I嗣。比如站在阳台上看到环海路深夜里难逢的一尾车灯,有温软的暖气,却一闪而过。那个时刻是皎洁的寂寥与神圣的圆润。  相似文献   

14.
永恒的情结     
雁过无痕,岁月无声,白驹过隙般的光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不着痕迹地流浙着。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趁我们不备时渗入灵魂深处。纠集我们的一切情感体验。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我探索,寻觅,这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父亲挑书     
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相似文献   

16.
那是什么? 那是不切实际的梦境,那是无论什么肤色、无论什么民族脑海中永远铭记的小小希望和美好;是我们在成长时踩出的浅浅的脚印,也是我们在幼年的每个夜晚沉浸于其中,却在长大后将其弃若敝屣的曾经的宝物。  相似文献   

17.
梁衡 《今日教育》2011,(7):60-61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  相似文献   

18.
夏日在古诗句中赏荷,荡漾在墨香荷韵中。渗出丝丝清凉,直入人心,久久不忘。  相似文献   

19.
锦绣扬州慢     
或倚着栏杆,映一汪碧水。看新抽的柳枝,随风摇曳;或撑一把伞,和着淅沥的雨声,赏无边荷叶,绿意盎然;或憩于小事,数翩跹落叶,看田里农忙,品稻花香;或着一双绒靴,驻足梅花前,嗅阵阵暗香,赏雪花漫舞,满城素装:一年四季,锦绣纷呈。这就是使人魂牵梦绕的扬州景。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业余时间,对电视“看”之无味,对书却情有独钟。虽已届中年,仍痴心不改。我每年都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几百元订一些报刊杂志,买一些流行小说。因此,我家的床头、茶几、沙发甚至厕所的抽水马桶旁,随处都放有报纸、杂志。书、报在我家真是俯首即“抬”,信手拈来,小有闲暇,随时可读。看报纸,了解一些国内外对事动态,好像一日三餐,满足一般营养;读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