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游戏发展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本动用理论分析和自然观念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在分析儿童游戏的认识成份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儿童游戏中的学习策略。结果发现,儿童游戏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这些认知成份反过来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确实可作为儿童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结果启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设计游戏查要有意渗透认知成份,让儿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发民认知,促进成长。  相似文献   

3.
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正因为游戏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认知成份,所以它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儿童的学习。那么,游戏究竟包含哪些主要的认知成份?游戏又是如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来促进儿童的学习?本文试图运用理论分析和自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个问题作初步探讨,旨在为早期教育和改善儿童的学习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一、游戏的界定要分析游戏的认知心理,首先必须对“游戏”这一术语进行界定,这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巴特勒·戈特斯和奎森伯里…  相似文献   

4.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5.
攻击行为是指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他人痛楚的行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攻击行为不足为奇,但如果攻击行为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既会影响儿童当前的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更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成年后多数也具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6.
儿童社会戏剧性游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拉·斯米兰斯基是以色列儿童游戏研究的著名学者,尤以社会戏剧游戏研究著称。我曾在一次国际性会议上与她相遇,之后,又读过一些有关她的游戏方面的论著,感到其对如何研究儿童游戏很有帮助。现将她对社会戏剧游戏的部分论述和研究作一简单介绍。关于社会戏剧游戏的内涵戏剧游戏(dramaticplay)是由儿童扮演别人的角色而形成,在游戏中儿童模仿人们的活动和言语形式,利用真实的或想像的道具和自己的经验(这些第一或第二手的经验是在各种熟悉的情景获得和个别模仿而来)而展开。当这种活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童合作,并且游戏者以他们…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现如今及未来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采用教育游戏培养儿童社会技能的理论基础、重要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对此种培养方式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教育游戏培养儿童社会技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假装游戏、亲子游戏中的主动参与和建议游戏,特别是母亲的指导游戏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尤为密切.重视儿童的自由游戏尤其是假装游戏,并在游戏中提供支持和引导,积极开展混龄游戏和抑制性控制游戏等,有助于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岁儿童 1岁儿童的玩具范围有限,玩法很简单:他们拿到玩具,和其它实物一样,摆弄、敲打,从左挪到右再从右挪到左,装到桶里再倒出来。对物体的这种“研究”是他们的自然需求。在这一阶段,游戏是在直观情境中进行的,玩具和实物类似。这种使用现实玩具的游戏要延续到1岁零7、8个月。那时,孩子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形成,他才能离开直观情境,用相似物体替代缺少的实物。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家庭教育的缺席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12.
江波 《幼儿教育》2000,(11):9-9
1.传统游戏形式多样,富有娱乐性,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传统游戏经受过时空的考验,它们深受幼儿欢迎和喜爱,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对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大有裨益。传统游戏的形式多样,有锻炼身体、娱悦身心的“追影子”“剁白菜”“收鱼网”“跳皮筋”等;有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益智游戏“接龙”“拍手歌”“跳绳歌”等;有音乐游戏“种葫芦”“丢手绢”等;有棋类游戏“对角棋”“算盘棋”“捕狮棋”“金木水火土棋”等;有利用自然物的结构游戏“堆雪人”“做冰灯”“拼棒游戏”等。无论哪种类型的传统游戏,都具有促进孩子各种能  相似文献   

13.
14.
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幼儿在做建筑游戏,在玩水、玩泥沙以及制作一些玩具时,就能认识各种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要活动,而且要想象,所以游戏又能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游戏中的想象就是“假装”.完全真实的事物或活动并不被幼儿当游戏玩。他们常把自己想象成假装…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的本质和价值方面,游戏对儿童身体、智力、创造力、美感、情感美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儿童游戏理论究竟包括哪些方面?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究.本文对这些幼儿游戏理论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关乎人类文明建设以及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通过《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署,可以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儿童的游戏权利,但考虑到我国儿童游戏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其游戏权利的保护仍不容乐观.从社会文化整合视域出发,为了保障国际公约中儿童游戏权利的实现,需要在我国社会层的价值导向下依据机构层的微文化环境,同时...  相似文献   

17.
一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儿童由于自身的弱小和不成熟,为了防止和排除来自自然界和他人的侵害,在行使游戏权利时,必须得到成人的保护。在1989年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以及我国政府先后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规中,就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随班就读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智力障碍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孩子在随班就读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恰当的人际交往技巧,难以融入班集体,过分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使他们缺少了同龄人应有的快乐幸福的体验,这些严重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尝试运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方法,对一例随班就读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试图通过这一个案的研究,把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方法推广开来,从而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心理困扰,促进其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20.
游戏,这个儿童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早就以它的生动、活泼、有趣吸引着人们。多少年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们一直在探索它的实质,企图揭示它的心理机制。 远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就指出了游戏的重要性。以后的席勒(Shiler)、斯宾赛(H·Spencer)认为游戏是儿童过剩精力的无目的表现。霍尔(S·Hall)的“复演论”、格罗斯(K·Groos)的“预先练习说”都曾一度占统治地位。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发泄论”和“补偿论”来解释儿童游戏,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把内部世界的想象表现出来,作为心理平衡的方法。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