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文学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观念的整一性"、"文学客体"、"主体个性"等问题上存在疑窦.文学客体是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审美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前提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切入,阐明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总和或思想(观念)体系,是理论的,概念的.把文学看成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从政治学、社会学或哲学的角度也可说是"外"角度方面来研究文学,是把文学当成概念化、理论化、功利化、非审美的东西.如果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说,理论化的意识形态不是审美的,而审美的对象不包含理论化的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马尔库塞等也企图把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然而他们也并没有提出意识形态是审美对象,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界几乎都认同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念或命题是不能成立的.但我们并不否定文学是审美的,换一个角度来考察,也即从文学研究的"内"角度或从它作为审美价值的载体来看,文学的确是审美的.从内外角度研究文学也是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个优秀传统,而强调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考察文学的内外的两个角度是不能混淆的,把文学说成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两者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国内文艺学界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20世纪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两种主要观点.都来自马克思的理论资源.而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同时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内涵属性.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与统一,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是人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统一,更符合文学存在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6.
钱中文、童庆炳等人试图在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之间建立关联,这产生了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但从构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偏正结构",落脚点仍然在意识形态之上,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中心论".事实上,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是它的本体性质,意识形态只是它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7.
陈凯 《现代语文》2008,(6):119-120
对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其中审美意识形态论被认为是影响最大、认同程度最高的文学本质论.本文结合多方学者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是文学不可摆脱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特殊性的层面上以"审美的"来规定文学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特性,揭示了文学的客体、主体和功能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来看,文学的价值性既不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上,也不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上,而在于它的既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不限于这种影响和制约上.所以,意识形态的强调和审美意识形态的凸现对文学和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而言未必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0.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1.
审美场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时空下具有共同性的审美氛围。利用审美场理论来分析桂西北当代文学,可以总结出桂西北审美场存在多维共生特性。从审美理式上来看,它主要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审美场的呼应,对汉族审美场的趋同;从审美范式上来看,民族、环境和时代共同参与了桂西北文学的书写。按照历史演进,可以将桂西北文学分为英雄期审美场、“百越”审美场和大众审美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一种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路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学文本的主题蕴蓄于外在的具体可感的表意之象即具象中;文学文本的主题渗透着理性的元素,依托理性而存在;文学文本的主题蕴含着情感,借助于情感来抒发.  相似文献   

13.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这一方面是从美学角度审视文学本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文学意识形态特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为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文学是通过塑造饱含情感、充满激情、具有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人生,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相互交织;文学使用的手段、材料区别于其他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作为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概括的广泛性和思想的丰富性是文学的独有特征.文学的审美特征是对文学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整体规定,文学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内在规律,它制约乃至决定着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杨媛媛 《考试周刊》2014,(30):35-35
<正>1.以审美的意识形态解读文学文本。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领会艺术,只有用空灵优美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描绘的,因此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文艺意识形态论争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的论争史.三次围绕着文艺意识形态的讨论与争鸣,贯穿于整个新时期.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到文学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再到近年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讨论,于不同的理论氛围、时代背景和理论层面,对文学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尤其是近年的讨论,对纠正文学理论的美学化和虚无化倾向,回归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功能,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我们把文学界定为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二维的观点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生存选择,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