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索新知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作为师生间的一种纽带,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才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等良好的情感品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师生互相接纳,生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如学生的回答、发问、解法出乎教师的意料,或学生行为令教师尴尬等等.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意外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思维的流动不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师生相互接纳,生生相互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教学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有着不可预测性,所以意外会不断出现,错误会随时发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尤其强调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反馈,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而要构建有效的课堂信息反馈体系,教学中教师就必须立足于课堂探究过程和学生主体。一、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反馈在教学中,教师是不断通过提问、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  相似文献   

5.
沈为顺 《考试周刊》2011,(89):42-42
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要么在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还有的精神不振,耷拉着脑袋,有的甚至进入了梦乡……对于这些情况.很多教师会大声怒喝、批评和责骂,有的还会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罚站。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教学效果更差。学生这样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老师的课堂不够精彩,没有吸引力,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出巨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要么是“一言堂”,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却一个个哑口不言,缄默不语;要么是课堂喧哗嘈杂,貌似热闹,但师生对话肤浅、乏味,甚至离题千里。我认为,出现这样不“活”或者假“活”的语文课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核心价值做深入思考,在于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快乐课堂”追求的是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在近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对话式教学是快乐课堂的源泉.我们强烈地感到教学是一个对话和交往的过程,“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在互动交流、沟通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对话理性和对话能力,在对话中得到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据教学语言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大都依据教学语言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相似文献   

10.
朱瑛 《辽宁教育》2006,(11):50-5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封闭的、一元的,而是多维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相互碰撞、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尴尬等等。那么,如何看待这些越来越多的教学意外?作为教师——意外的处理者,如何处置这些意外,才不致课堂因这些意外而松散、停滞、混乱,反而因意外而精彩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生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来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即时反应,从而帮助他们调整、  相似文献   

12.
互动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课上进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有动态信息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构成了课堂教与学的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地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的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只为提问而提问,要么设计的问题难度很大,学生无法理解,要么设计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梯度,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现象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低效。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呢7  相似文献   

15.
杨丙庆 《考试周刊》2012,(76):144-144
叶澜教授提出一种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这个理念让在高效课堂中运用生成性资源变成了可能。师生间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效率最大化,这就是生成性课堂带来的良好效果。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打破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会由于许多不可知的因素导致教学无法进行,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思路,虽然有时候这些思路和想法是没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间的认知过程,又是师生间的情感接触和交流过程.师生之间的交往,不论是正式交往还是非正式交往,情感是其交汇点.教师在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具有理性和感性的个体.只有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进取的情绪状态,学生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等智力活动才能发挥最佳水平,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快乐”,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快乐”.师生间才会有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的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快乐”.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背景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虽担任传授的角色,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和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课堂上我们应该随机应变,教师是指导者.不是主宰者,不要希望学生的一言一行和我们教师设计的一样,如果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间有意或无意之中往往存在着“师道尊严”的“心理结”.只有这个结被彻底解开,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每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数学课堂过程的研究,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学习过程,而我们则会在这样的过程的引领下给与学生更精致的教育,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成长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