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是全文的过渡句,引出下文官场失意者登楼而观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相似文献   

2.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作者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时的读书生活。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而“喜”是如何来衬“悲”的?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对于其愉悦的原因,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的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当然,自然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文中的警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襟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成了千古名言,人们代代传诵,历久不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其中的两句,按字面解释是:“不因为外物(美好)而狂喜,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这样解释不仅令人费解,而且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其实,“物”与“己”,“喜”与“悲”在这里是相互渗透、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在写作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远影响,《红楼梦》也受其浸染。《红楼梦》的《好了歌》就是劝世人做到“无功”、“无名”、“无情”、不贪财,整部小说即是对此旨意的诠释。而人要做到“无情”最难,故全书的重心放在“情”字上。虽“大旨谈情”,但最终通过“天下第一淫人”贾宝玉返回青埂峰而“心头无喜亦无悲”的脱胎换骨变化,亮出了作者的主张——无情始逍遥。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有一出大剧,上演了一千多年,这就是科举。科举之剧,喜耶?悲耶?就常理而言,中举者喜而落第者悲;金榜题名者稀而名落孙山者众,若以应举士人的绝对数量为评判标准,科举应该属于"悲剧"。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9.
未获奖感言     
看到《教师博览》2010年第12期的样刊.又喜又悲。喜的是看到自己的文章面世.这种喜悦不亚于生命的新生;悲的是同时看到了《教师博览》最后一页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征文获奖名单——里面没有我!我一直以为自己会获奖的:《教师博览》2010年全年刊发的24篇征文中.就有我的两篇.  相似文献   

10.
自以为对《祝福》一课早已烂熟于胸的我,在一次校公开课上,却料想不到地被学生“将”了一“军”。经过如下:那天上课后,面对着七八个听课“高手”,我先按惯例在黑板上写了“祝福”两个大字,接着又介绍了作者、谈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接下来就十分自信地让学生提“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把我“难住”了。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老师,小说中说鲁四老爷书房的墙上有一副对联,半副写的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另外半副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但是却没有说写的是啥。您知道那脱落的半副对联上写的是啥吗?”说实在的,讲…  相似文献   

11.
1.话说唐僧师徒告别了迷路的老兄,又走了半月有余。数日来,总是风雪不断,一路颇有挫折。一日,唐僧忽然黯然神伤,竟然落下几滴眼泪。悟空等人大奇,连忙问道:“师父今日为何如此神伤?您不是常说清修之人无欲无求,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吗?”唐僧叹了口气:“想我以前在法门寺,大小也算个法师啊,平日开坛说法那叫普渡众生。但现如今,走在佛祖说的通往真理的道路上,真是时不利兮骓不逝  相似文献   

12.
当成绩单握在父母手中的时候,我知道多灾多难的暑假生活已经开始了!“动画片”泡汤了“咚咚咚!”楼梯上传来熟悉的爸爸的脚步声。我顾不上电视机正精彩的镜头,条件反射似地从沙发上跳起,“砰”地一按开关,“刷”地拉下电视机罩,“嗖”地溜进了书房。我一边胡乱地从桌子上捡起一本书,一边把正在念英语的录音机声音开大,摇头晃脑起来。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绝无拖泥带水。爸爸正如预料中的开门进屋,往书房里探一探头,问:“看电视了吗?”“没——有——!”我大声回答。爸爸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走向电视机,掀开机罩,熟练地将手放在电视机…  相似文献   

13.
学习《岳阳楼记》,我被范仲淹的旷达胸襟所折服,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感染。然而细品其文,又对他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有些异议。诚然,它曾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但它依然能适应这个经济腾飞,日新月异的竞争时代吗? 试想,一个人面对“枯藤老树昏鸦”,能不感到悲哀?看到“神州5号”成功返航,能不拍手叫好?目睹资源流失,环境污染,能无动于衷?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管是激情的青年、纯真的少年,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孩、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都知道生离死别的滋味,都懂得爱恨情仇。如果都“不以物喜,不…  相似文献   

14.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这间书房仅有一丈见方,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它是一所百年左右的老房子,屋顶墙头上的泥土往下漏,雨水往下流;每每移动桌子,环顾四周却没有地方安置。屋门又朝北,见不到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已经昏暗。我稍加修补,使它上面不再漏雨。在阁子北面墙上开凿四扇窗子,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来挡着南边射来的日  相似文献   

15.
一、漏桶原理“漏桶原理”涉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假如有一群富和尚,僧少粥多吃不完;另有一群穷和尚,僧多粥少吃不饱,这显然不公平。于是,县太爷决定从富者的锅里打一桶粥送给穷者吃。可惜,这个桶是漏的,一桶粥到了和尚那里只剩大半桶,其余的都白白漏掉了。“漏桶原理”指的是,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损耗一部分,且富人向政府交税太多会降低投资积极性,有些人又因为可以白得救济不想努力劳动,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将下降。的确,公平与效率有时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忽视公平,贫富差距太大,也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  相似文献   

16.
“真闷呀,没事儿做。”表弟躺在沙发上,不知该干什么。“去看书呀!”我提建议说。“好主意!”他边说边往书房走,但很快又跑了回来:“表哥,书房里没开灯,里边阴森森的,万一有鬼怎么办?还是你带我一起去吧。”没办法,我只好带他去拿书。过道上黑黑的,我想趁机吓吓他。我悄悄溜到别的房间,尖叫一声,接着把手伸直,一蹦一蹦地朝表弟逼近。表弟大喊“救命”,逃回客厅。真是个胆小鬼!晚上十点钟,我们一家都睡觉了。忽然,一只手抓住我,向我靠近,把我往里挤。我热得要命,我起来一看,整张床让表弟占了一大半。“嗨!你怎么占了这么多位置还往里挤呀?很…  相似文献   

17.
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亦然,“画龙点睛”乃文章笔法之一。叙事或描写时,在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之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画龙点睛”。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中心,意脉的焦点,具有如下作用:一、袒露作者的情怀《岳阳楼记》一文,作者在写完两幅图画以后,好像就要结束了。然而就在这似乎结束之处,奇峰突起,柳暗花明,又翻出一层新意,说明那些“古仁人”不同于“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则何时而乐耶”?借此设问,讲出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满怀眷恋地叙写了书斋“项脊轩”的环境陈设,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室外“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相似文献   

20.
何跞 《天中学刊》2014,(1):84-88
《红楼梦》第一回交代的小说题名和题名作者,都有着内在的寓意。在石头所题《石头记》之外,作者以情僧所题《情僧录》寓指小说的接受可能,以吴玉峰题的《红楼梦》寓小说的虚构梦幻性,以孔梅溪题《风月宝鉴》寓小说的儒家教化主题,以曹雪芹所题《金陵十二钗》寓此书的主情思想。而真正的作者则通过小说虚构作者和题名者的多种安排掩饰真正的作者——曹雪芹,他还通过题名点示了根源于“情”,由“梦”到“记”到“录”的创作过程,同时用诗语描述了喜少悲多的人生状态,通过僧道二人之语蕴含了关于人生如梦的悲观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