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话,是人们交流思想、情况、信息、感情的一种基本方法,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谈话比书信、电文、书面报告、文件的传递要及时、方便,而且,在谈话中人们可以及时随机反馈,进行补充。谈话,也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新闻采访谈话和一般人们之间的谈话一样,也是为了交流信息,谈话双方要诚恳相见,平等相处,实事求是,所谈内容要互相都能理解。但是,新闻采访谈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3.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写一个当学徒的小孩,在圣诞节之夜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孤独,恳求爷爷快来接他.这个叫万卡的苦孩子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又琢磨了一会,写上爷爷的名字投寄后,就安心入睡,做起了甜蜜的团圆梦。这封信爷爷是永远收不到的,因为万卡没有写地址,他不懂得联系的方法。小说揭示的悲剧就在于此. 在几何学上,光有一个点,没有和第二点联系,就形不成线,更组不成面。电子技术的先进,在于把庞大、复杂的线路,精缩于方寸之中.彩色电视机只要断一处线路,或者有短路(联系不当),整个机器就会失去功能。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包括特写、通讯等,要有实在、重要的内容,又要具有广泛兴趣。要新鲜、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客观实际。于是,多写“视觉新闻”,即形象直观性强的新闻,被提了出来。要做到这些,和采访中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观察,不就是“看”吗?不,细琢磨一下,两者不完全相同。“看”,可以只是接受客观事物的表象,只看到一些零碎皮毛,仅仅是“看到”而巳,未必真正理解,未必知道“个中三昧”。观察不仅是“看”,而且要有所“察”,观其形而察其意,有深层的理解和发掘。能通过和利用表象,显示事实的内在奥秘,深挖出其中包含着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5.
1959年冬,我约好到北京某一个大机床厂采访,想不到在厂长办公室外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冷板凳,然后才得到接待.可是,采访才几十分钟,对方就说,工作忙,走了. 碰上这样的冷遇,谁不生闷气?我觉得,人家太不重视自己了,真想发火.可是,我又想到,这也是一次采访实践,一次体验,也不是没有收获啊,自己的任务是采访,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气.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到这个厂的食堂采访炊具机械化  相似文献   

6.
采访线索是可能成为新闻的一种萌芽和征兆,它决定着采访的去向,是采访的先导.记者的采访是从收集、分析线索开始的. 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是新闻学和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新闻记者、通讯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 不会采访的人,不能算是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访能力低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能干的记者或通讯员。记者、通讯员的知识,百分之七、八十是在采访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或者是围绕着采访、在采访的触发推动下,积累式地取得的。记者、通讯员的知识,要跟着时代的前进迅速更新。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多、更快、更广地吸收新知识,  相似文献   

8.
典型,较早地出现于文学理论之中。恩格斯说,文艺作品应该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新闻作品中,也存在着典型,许多新闻是典型新闻.人们在读了一些好新闻后,常会说:“真典型”,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典型新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数量大,影响强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所关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就非常重视典型新闻,报道了关于申长体、陈德发、吴满有等边区劳动英雄  相似文献   

9.
石鹰 《新闻采编》2009,(2):32-33
提起新闻采访,人们并不陌生。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从理论的角度讲,新闻采访是一门科学,是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讲,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是"六分采、三分  相似文献   

10.
“会议新闻太多,枯燥、干巴,不吸线人。”这个意见有道理,会议新闻的采写要研究改进。几个人、几百人聚于一堂,讨论、研究、决定事情,这就是开会。从原始社会至今,从酋长会议到电子计票会议,会议的历史悠久。现在,各国的会议很多,联合国似乎以开会为主。会议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决策的一部分,会议新闻有其不可避免性。记者、通讯员采访的会议,种类繁多。有人代会、政协会,工农科教专业会,经验交流会、鉴定会,有政府部署工作、作出决议的会,国际学术会,联欢会,群众大会;此外,还有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12.
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社会新闻在采访和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前面我们谈到,社会新闻同一般的新闻比较,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同群众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有更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采写社会新闻除一般的共同要求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首先是采访。到哪里去找社会新闻?按照习惯,我们采访政法、经济、文教、科技方面的新闻,一般先到主管单位,找到线索,再跟踪追迹。而采访  相似文献   

14.
我是读小学时偶然在《淮安报》上用了一篇新闻稿件而爱上了业余新闻报道工作的,算来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时间内,我先后在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新疆日报》、《新华日报》等一百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余篇,用稿的喜悦尝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因失误带来的苦恼。从我的自身  相似文献   

15.
另一种做法,把分类后剪报装入纸袋,这比直接剪贴到本子上既省事,使用又方便。但是这种做法有个缺点,如保存不好,容易散失。现在,我把上述两种做法归纳一起,取长补短形成这样一套剪贴法,即把剪报先分类装入不同的纸袋里,过一定时期经过整理筛选后,再分门别类贴到不同的本子上。这样储备情况,比上面谈到的两种做法更科学一些。其四,自做报刊索引。这种储备情况的办法,比前者既节省时间,又便于拣索.但是,它要有一个条件,即需有报刊合订本(以有图书室或资料室为宜。)我开始当记者的时候,每天翻阅报纸和杂志,经常发现一些新闻报道和其他文章中有参考价值的情况,一时又难于剪下来储存,过些日月采访中偶尔想到利用它,却又记不清刊登在哪里。有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新闻采访中,可以得到的书面材料是越来越多了。铅印的、电子打字的、图文并茂的……;材料的质量、表达力也在提高,常常是成套、成袋的材料,塞到采访者手里。这说明了什么?——人们普遍重视公共关系,勇于自己介绍自己。材料多,无疑给新闻采访带来了方便。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以为现在的记者、通讯员好当了。绝不是现成的材料一到手,新闻就源源而涌,就唾手可得。材料多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新情况也随之而来。“拿了材  相似文献   

18.
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①联想思维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到的思维方法,对于发掘新闻价值、突破采访壁垒有着重要意义。新闻采访中常用的联想思维包括逆向联想、侧向联想、接近联想等。  相似文献   

19.
在熟人熟地采访新闻,无疑是一个好条件,但是,也会碰到一些新问题。比如,因为熟,就会“熟视无睹”,因为熟,别人也许会不认真接待你采访;因为熟,也可能由熟而变“油”。记者,特别是通讯员,怎样做好对熟人熟地的采访,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现在,报纸新闻出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不少新闻的采写摆脱了依从文件、简报的臼窠,深度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表面性平面化的新闻依然很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过好采访这一关,特别是没有解决怎样提问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怎样提问才能问得深、挖得透、写得实。这里面首先有一个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的交谈环境,使采访对象谈出记者所需要的东西来的问题。 笔者进入新闻界20年,在提问中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加上学习前人的经验,获得不少感悟,写在下面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要选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