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双喜 《精武》2004,(11):32-33
拳谚云“拳轻掌重肘要命”,传统武术中有夺命肘、穿心肘等招法,可见肘法在搏击实战时杀伤力之巨大。截拳道肘法实用性强,灵活多变,分为顶肘、挑肘、盘肘、砸肘等。实战时,每种肘法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拳腿等动作组合应用。本文主要介绍顶肘(侧顶肘、后顶肘)的功法训练与防暴格斗法,其劲力讲究转胯活腰、抖肩送肘、劲至肘尖,技术应用以贴身近打、顶靠暗击、出奇制胜为法则。  相似文献   

2.
柴氏同备拳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拳种,创拳立派,独具特色,具有鲜明而深奥的文化底蕴,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该拳没有完整的演练套路,是由一百一十个独立的系列短打招法所组成,每招之中均含三至五手连环技击法,招招都以实战技击为核心。整套招法都把踢、打、摔、拿之精华,和拳、掌、肘、肩、指、膀、臀、胯、膝、脚等部位视为打击  相似文献   

3.
一、里闪反背拳砸面(图1) 对方左直拳向李小龙面部击打,李见对方左拳打来,接近面部时,速向对方左臂里侧闪躲避开对方来拳,同时右臂屈肘向左上举,当对方左拳没回抽之际,李用右反背拳击打对方面部,使其面伤。 要点:向左前闪身要及时,闪身幅度不可太大,以对方左拳不及身为度。右反背拳还击面部要快速、准确、有力,力达拳背。 二、外闪反背拳砸面(图2) 对方右直拳向李小龙面部击  相似文献   

4.
潘世春 《武当》2014,(9):30-32
形意连环肘的套路短小精悍,招法鲜明,实战技击突出,在近身搏击战中,因肘击用法威力巨大,备受各派拳家所重视。拳谚云:“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在实战中,往往一肘即可决定双方的胜负,这就是肘法在实战中的显著效应。一、预备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叩齿,舌顶上腭,目光平视。(如图1)二、进步左鹰捉1、两小臂缓缓向上抬至胸前,掌指朝前,掌心朝下,掌根拇指侧贴身,再下按至丹田处的同时,两腿随按掌屈膝下蹲。(如图2)  相似文献   

5.
<正>出拳类拳操为布衣拳五类基础招法之首,也是布衣拳的入门套路。布衣拳谱提出:“出拳类有三招,前腿拳、后腿拳、侧腿拳,以拳面而击,拳形有掼、立、勾四法”。在布衣拳里有“武以出拳霸天下”之说,话中的“出拳”指的就是出拳类拳操,可见出拳类训练在布衣拳中具有重要地位。更多出拳类招法也在摆掌类、运肘类、抖身类和抬腿类拳操中不断被组合运用。出拳类拳操动作名称有:抱拳起势、跪步勾拳、坐步立拳、扑步撩拳、侧步掼拳、上步勾立、退步掼拳、回拳收势。  相似文献   

6.
权成 《精武》2007,(3):41-41
山西常有心意门肘法以隐蔽、贴身偷打为主。练拳就要练肘和膝,如果中节不明,则浑身是空。在打五行拳时,也是用肘、膝来打出劈、崩、钻、炮、横拳的。练拳时上用肘,下用膝,上下合一,全身放松,头领起,收下巴,尾骨拧转,全身合一。这样就把手、足空出来,以利于出奇制胜,令敌防不胜防。这里介绍几个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7.
张笃新 《精武》2003,(2):5-5
河南派马氏心意六合拳自古极为保守,由于其比较完整的保持了古拳艺原貌,而闻名武林。心意门内历代英雄辈出、人才济济。受师长言传口授方式的影响,外界人即使有幸见其形,亦难知其用。本拳的特点为招法凶猛,用法狠毒,拳把一开,严密紧凑,动静分明,朴实无华,一左一右直线运行。要求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知七拳,三性调养与内劲发力。  相似文献   

8.
一、右闪防拳左击面(图1) 对方左直拳向李小龙面部击打,李小龙见对方左拳接近面部时,速向右前闪身进步,躲开对方来拳,当对方左拳击空,调整身体的,速用左直拳击打对方面部,将对方面部击伤,使其后仰倒地。 要点:右前上步躲闪要及时,躲闪幅度不可太大,以对方左拳不及己身为度。左直拳还击面部要快速、准确、猛狠、有力。 二、左闪防拳右击颌(图2) 对方右直拳向李小龙面部击打,李小龙见对方右拳将接面部时,速向左前闪身进步,躲开对方来拳,当对方右拳落空,调整身体时,速用右直拳击打对方下颌部,使对方下颌被击而身体受撞,失去重心,后仰摔倒地。 要点:左前上步躲闪要及时,躲闪幅度不可太大,以对方拳不及身为度,右直拳还打对方下颌部要快速、准确、猛狠、有力。  相似文献   

9.
苏永华 《精武》2010,(3):70-71
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恢复了擂台赛后不久,有人批评说:拳击加腿,根本不是中国武术。可你让他用他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去打又根本打不出。如想打得像那么回事,必须像各拳派的对练套路编好的招法那样去打才行。我这样说不是无的放矢。有个阶段曾提议并鼓励用各拳派风格各异的招法去打,可一实战就没了各异,剩下的只是所谓的拳击加腿,自然也很快就推行不下去,没了音讯,这是一例。你再看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  相似文献   

10.
张凯 《精武》2006,(7):30-31
五、脑后炮(反背捶) 1.功架:正身直立,右腿屈膝提起,两手握拳向身体两侧展开,两臂伸直与肩平,两拳拳眼朝上,力点在右拳拳背,左拳打出沉劲,重点在右拳,目视右拳方向(图12)。 2.转身顶肋(顶肋肘):甲右乙左。乙方向前上右步于甲方右大腿里侧,同时用右拳冲打甲方头部,臂伸直,拳心朝下,力点在拳顶,目视甲方,左手在身体左侧。乙方迅速向左闪头,闪开乙方击头拳,同时用右手推住乙方右肘  相似文献   

11.
赵宝安 《武当》2013,(10):42-45
肘法在散手和搏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屈臂为肘,肘尖坚硬,好似兵器锐韧,攻击力之强,堪称一绝。肘的招法隐蔽、疾速、短而猛,变化莫测,尤其在贴身搏击中可发挥出不可估量的攻守实效性。拳谚中有“手轻,脚重,要命肘”,“宁挨十拳,不挨一肘”等说法。在武林各门各派的拳法中,几乎都有肘击之法。  相似文献   

12.
棍,是意拳使用器械进行格斗、实战的一门功法。拳谚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只讲究在实战中随机随势,应感而发。通过意拳站桩、试力等各项基本功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拳术的浑圆力后,就可以进行棍法的训练了。所以说意拳棍法的训练,其内涵的意念活动,身体各部的争力,完全与意拳的原则原理相同。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曾讲,  相似文献   

13.
受困,是指被数名对手包围,或被对,手抱住身体、抓住局部部位等。在受困情况下,要采用有效的击打招法击打对手,变被动为主动。这有效的击打招法就是所谓的困击法。在使用困击法时,要胆大无惧,头脑敏捷,出手狠快,击打要害。这里,主要介绍一些被抱住身体、抓住身体局部部位时的破解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罗汉拳,少林名拳之一,此拳仿罗汉之形,融罗汉之意,实战性很强,而且打法丰富多彩,如小罗汉手、大罗汉手、巧罗汉手、猛罗汉手、十八罗汉手、迷踪罗汉手、罗汉神打等等等,不胜枚举. 本文专门解析罗汉门之外八腿与内八腿,供读者参考.此十六招,风格独特,发力疾快,攻防灵活,招法连环,高低起伏,神妙莫测.  相似文献   

15.
肘顶技击术,是以肘尖运用顶、拐、砸、挑、压等方法而制对方的一种技术。其法短快、凶猛,使对方防不胜防,拳谚曰:"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就说明了肘在制服对方中的作用。1.毒箭穿心对方左脚前上一步,同时用左拳向我胸部击打;我右脚前上一步,身体左转,成为马步,同时用右臂向前横格对方左臂(图1)。动作不停,我右脚右  相似文献   

16.
郭宝洪 《武当》2004,(11):17-18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宗旨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慢制快,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讲究拳学上的内劲慨念,打击对手时先断其根,发力时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出肘瞬间,蹬腿、转腰、顺肩、肘弧引直发弹抖打出,肘上劲道仍是搠、捋、挤、按、采、挒六种劲别。  相似文献   

17.
周英南 《武当》2011,(3):20-21
翁先生:来函收悉。你提的几个问题,现答复如下,谨供参考。一、关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这里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这是一句通俗拳论。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若过前,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过后,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诸如撇身捶、搬拦  相似文献   

18.
一个拳手必须适时地运用正确的打法对付对手。为能适时、正确地运用打法,必须从各个角度研究对手的特点,细心观察对手的战术和动作节奏。本课所介绍的是截拳道中的一些击拳方法。 第一节 左直拳击打身体 左直拳击打身体与右直拳击打身体一样威力强大,并可作为反击手段,也可在右手假动作之后或复合攻击中使用。象做前手戳击与右手直拳一样,用左直拳击打时,身体要随拳协调动作。这一击的力量很重,运  相似文献   

19.
张凯 《武当》2006,(2):33-34
(一)单提掌放打 1、击面捶甲右乙左,甲方向前进右步,右手握拳直击乙方面部。左手掌附于左肋前,掌心朝右,目视击面拳。乙方右脚向体右侧上一步,两手握拳附于身体左右两侧,目视甲方击面拳(图1)。 2、上步拦截接上动,乙方左脚向前上一步于甲方右脚外侧的同时,左拳变掌自体左侧向上拦截,将甲方击面拳挂开。右拳变掌附于右肋间,掌心朝里,目视甲方(图2)。  相似文献   

20.
易鸣 《精武》2006,(4):12-12
八卦掌的“寸劲”在电影《武林志》中有一个场面:神掌李在岸边一掌打死牛二,他用的就是寸劲。寸劲的特点是发力时与被击处较近,一般在一寸左右,而且发力突然、猛烈,不易被发现,来不及躲闪或招架,因而具有很强的威力。八卦掌的塌掌、掖掌、撞肘等招法都是练寸劲。要发好寸劲,需按要领去做,松肩坠肘,虚领顶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