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3.
绝句与律诗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因而亦称截(绝)句。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十四言(上下联各七字)或十言(上下联各五字),分半断句成联,颔联与颈  相似文献   

4.
绝句最早出现在我国六朝时期,当时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眺等人常在一起吟诗。他们其中一人先作四句,另一个也作四句续之,蝉联成篇。若一人作过,下面再无人续作,前面的这四句就称为绝句(或断句)。从此,绝句便载入史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提到绝句,不少人会很快地说,所谓“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绝者,截也。如果用这句话来解释“绝句”的名称来源,那是不对的。因为绝句名称的来源先于律诗,不可能由律诗截取。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的诗。然而,这种体式的诗,为什么叫“绝句”呢? 我们知道,光是一句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很难完整地表达一个概念;同时,不管多么长的诗,也总不能一口气读下去。一般地说,从语言、音节和思想内容都需要连续四句停顿一下,这个观念是长期自然形成的。在我国最早的一  相似文献   

6.
古诗的用韵     
一、古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一首八句,绝句一首四句,其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旬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律诗与绝句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清代有人在解释绝句时也这样认为,绝句即截句,是截律诗之半而成。其实绝句并不是截律诗之半而成,而是有它自身的特点的。一般说来律诗与绝句的区别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8.
I think作为高频使用标记语,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语是语法化的结果。本文通过COHA(美国英语历史语料库),根据I think位于句中的不同位置的使用频率考察I think的语法化过程,历时地分析I think语法化的演变规律,并研究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凸显的元功能及其规律。研究发现,I think随其位于句首、句中、句尾位置的变化渐进式地完成语法化过程,I think位于句首、中、尾凸显的元功能依次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从五言近体诗入手,详尽描写五言近体诗句、联、绝、律形成的全过程,遍举句、联、绝、律的所有组合方式,并依据近体诗求变的精神,对所有形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五言近体诗句、联、绝、律的最佳组合方式,由此分别推论句、联、绝、律组合选择原则,并系统总结五言近体诗组合与选择原则,进一步揭示五言近体诗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遗产中的重要体裁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四句头的短诗。古代民间歌谣,有两句的,有三句的,有四句的。前两种不普遍,而四句一首的则大量存在。人们从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趋向于四句两韵的格式,这种格式,头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只二四两句一定押韵,于是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四句两韵体。不过四句一首的诗歌,句子的字数起先并无限制,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经过长期发展,五言、七言两种,便占了压倒优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吴歌”“西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五言四句;北方民歌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也有相当多的五言四句体。七言四句的,晋以来存有《并州歌》《豫州歌》《捉搦歌》(四首)和梁、陈间的《乌栖曲》(十余首),《栖乌曲》(四首)之类,虽不算多,但已可看出发展趋势。不过,这种五或七言四句的诗歌,还不能叫作绝句,因为从音律上看,绝句又是格律诗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交际中传递信息通常是由已知信息到新信息,而句尾则是话话传递的信息焦点,根据信息分布的规律,了解英语圆周句,分析其句子结构、特点及其文体功能,可以提高阅读和欣赏英语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传统的讲究格律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一般通称为“旧体诗”。这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诗”或“古体诗”相对而言,当时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种诗体在字数、句数、声调(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长律或排律。古体诗一般不  相似文献   

13.
绝句的句数、字数恰好是律诗的一半:只有4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绝句分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人们一般都写律绝,很少写古绝。分别介绍如下:一、律绝什么是律绝?过去有人说:绝句盖取律诗之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08,(10):55-55
问: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一般认为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可是也有的说是两句和四句,理由是后面是逗号的不能算一句。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恰当?  相似文献   

15.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和尚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广为流传 ,深为人们喜爱。它平仄工整 ,对仗严谨 ,用十分平常的语言建构出一个表现了自然的、喜悦的、淡淡的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中值得玩味的地方甚多 ,这里单说末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不是用的肯定句 ,而是用的否定句 ,这使得该句的句式不同于该诗中的其他三句 ,全诗在句式上到了诗末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其实 ,不光是这一首绝句是这样 ,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绝句包括四句的古诗也是这样 ,几成一种写作程式…  相似文献   

16.
戏曲唱词是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它除了具备一般韵文的主要特点外,它在节奏、韵脚等方面还有着自己的规律。在语句字数上,除了常用的五字句、七字句外,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也常入戏;在顿歇格式上,它突破了“三字尾”的局限,常以“四字尾”结句;在韵脚上,它用韵宽泛、灵活,经常在同一唱段中跨辙转韵。  相似文献   

17.
杨虹 《学语文》2002,(2):22-2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经典抒情诗,通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特别值得回味。这一句章法上的价值,前人早有评点。如沈德潜:“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唐诗别裁》)。刘永济:“‘两岸猿声’一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唐人绝句精华》)。  相似文献   

18.
读《绝句》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1):44-44
快快:妈妈,绝句是什么意思呢?妈妈: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所以又称为五绝、七绝。五绝就是每句五个字,七绝就是每句七个字。  相似文献   

19.
<正> “名著一时,栖息一尉”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终生沉沦下僚,又屡遭贬黜,晚年还远谪遐荒的龙标(今黔阳县),最后又遇难而亡。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特别是七言绝句达八十首之多,将近他的诗歌总数的一半。 元代范椁曾用“起、承、转、合”四字对近体诗进行结构剖析,就绝句而言,则第一句为起,次句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杨载对此又做过进一步的诠释:“绝句之法要婉转回  相似文献   

20.
近体诗的排序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格律诗的结构问题,即首颔颈尾、起承转合的问题。它是检验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格律诗的结构有所了解并力争掌握排序问题的解法。 一、绝句的排序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有五绝和七绝两种。不管是五绝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