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报刊书籍时,经常发现“做”与“作”互用现象,这是因为二者的读音相同,意义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搞清楚“做”与“作”的正确用法,笔者查阅了多种字典、词典,发现两者的起源、读音、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许多修辞学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圆规”既是借代,也是借喻。 且看:“圆规”一词在《故乡》中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无需探讨的。第三次出现的原句是“然而圆规很不  相似文献   

3.
李白这首《越中览古》,在今天已被许多出版社选人中学语文教材。但该诗中“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里的“战士”,我查阅好几个版本的李白诗集,均为“义士”,而非“战士”,这是为何?究竟是“义士”还是“战士”?既为教材而使用,传授于子弟,就自然是严肃谨慎的事,不可不察。笔者认为当为“义士”而非“战士”。详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上看。“多”与“少”是一组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日常教学中,许多重要环节都存在着“多”与“少”的矛盾,诸如课堂上是多讲还是少讲,作业是多练还是精练,考试是少一些好还是多多益善等等。  相似文献   

5.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第一首,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许多唐诗选本都予收录,初中语文课本也曾选为范文.但是,对该诗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末字应是“衰”还是“催”、“摧”,以及“衰”的读音、释义等问题,则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弄清上述问题,对于语文课的古诗教学,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贵刊第3期刊登了李清华老师的《“不能再走“还是“不肯再走”》一文。李老师的观点是要将原文的敌人“不能再走”改为“不肯再走”.以村托出红四团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笔者认为:还是原文中的“不能再走”为好。理由是。  相似文献   

7.
“指路”篇     
人一生要走许多许多的路。如果说“写作”也是其中的一条,那么,我们语文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就是“指路”吗?的确如此。指路不是“好为人师”,而是确实有人迷途了,需要给予帮助。学生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无论是审题主意、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标点修改等等,都不可能不遇上困难。当然,个别智能特出的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基础,使劲跳起来可以摘下那悬挂在枝头上的金苹果,但是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一些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写作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不论普通班的青年学生,还是成人班的在职学员的应用文写作存在一个通病——“请示”、“报告”混用,而以成人学员为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往往是“请示”、“报告”不分。有的将“请示”、“报告”合在一起使用,写成“关于……的请示报告”。有的甚至将二者颠倒使用。要请示一个什么事项,却写了一个“报告”上去了;该是写报告的却又写成了“请示”。这样一来,使得上级机关分不清究竟是“报告”还是“请示”,以至公文难以处理,从而贻误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高中新课程历史科的培训,期间认真阅读了高中新课程的部分教材和培训资料,感觉与许多跟旧教材打过多年交道的“老教师”是一样的:教材变化之大远远超出了预想!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这些“老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同年9月,新课程在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笔者所在学校是“样板校”,新课程结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许多教师外出听了许多课,但自己的课涛声依旧。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逐渐不派教师外出听课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了许多课为何还是不会上课?这是因为不会“学课”。那如何“学课”呢?
  许多教师外出听了许多课,但自己的课涛声依旧。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逐渐不派教师外出听课了。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听了许多课为何还是不会上课?这是因为不会“学课”。那如何“学课”呢?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两点A、B,将它们连上线段,是“连接AB”呢还是“连结AB”呢?笔者在听课和组织阅卷中发现分别用这两个词的师生各占一定的比例,那么到底是用“连接”呢?还是“连结”呢?查阅几类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都用“连接”,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都用“连结”,可见教科书对这两个词的用法也不相同.带者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多种字、词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大致如下:(1)连接:(同“联接”)①(事物)相互衔接(如“山岭连接”);②使连接(…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有“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之说,依笔者看还可以加上“师为生纲”。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君王、丈夫、父亲、老师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反正谁为“纲”就是谁说了算。就拿“师为生纲”来说,这种现象其实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太久以前的事笔者无从考证,但是至少从笔者祖辈开始,教书的先生就有了“戒尺”,听说那玩意儿打在身上很痛  相似文献   

13.
有专家说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许多教师都认为作为阅读教学“万里长征第一步”的山脚没有绚丽的风光,第一课时挖掘不出亮点,不太容易出彩。大凡公开课、比武课没人选上第一课时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其实如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笔者以为只要教师在题眼、文眼两方面下足功夫,第一课时还是有“潜彩”可挖的。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专业人士认为:目前新课程的推进已到了攻坚阶段。这里的“坚”指什么?是新课程理念的重建,还是教育实践行为的调整;是教师素质的问题,还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是教育投入的不足,还是社会环境的缺失……也许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思考。笔者作为课改基层中的一员,有如下的点滴思考。一、“以人为本”应该有明确的定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是传统教育中的理念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如指导过去和现在教育工作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理念,其要求均直接指向人的发展,只是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经…  相似文献   

15.
“?”键是DOS时代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通配符,然而到了Windows时代,大家似乎将其淡忘了。其实,在Windows中,这个“?”键还是有不少妙用的。以下就是笔者发现的“?”键的三个应用实例,您不妨一试。一、模糊输入如果您使用全拼输入法输入汉字,而且有个别拼音发音不太确定,那么就可以请出“?”键来帮忙了。就拿笔者来说吧,由于分不清“R”音和“L”音,于是搞不清楚“内容”的拼音是“neilong”还是“neirong”。对此,笔者使用全拼输入法时,就键入拼音“nei?ong”,而此时系统也显示出“内容”这个词组。其实,在全拼输入法中,当你键入合法的任…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多次接到学校老师电话,问到最小的一位数到底是“0”还是“1”?起因是九义修订教材,定义“0是最小的自然数”,因此,有的教师认为“0”也就是最小的一位数了,因为0不可能是两位数、三位数。但有的老师却认为:如果0是最小的一位数,那么00就是最小的两位数了,显然这是不对的,由此,最小的一位数还是应该是“1”。两种意见各有道理,争论不止,本人认为最小的一位数还是“1”,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做”和“作”本来是一个字。古代只有“作”字,是个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可是读书音还是入声,就有人造出一个“做”字来代表说话的去声字音。“做”也不短,宋朝已经有了。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现在许多方言里都很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个性化、生活化、生成性……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笔者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写作是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考纲,都对英语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现实的写作教学效果向来不尽如人意,“学生怵写,学了多年的英语还不会运用。”、“作文语不达意,逻辑混乱,老师怕改”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改变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许多英语老师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探索了许多方法。笔者以“写长法”进行写作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写长法”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复合图书馆中对“拥有”与“存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合图书馆环境下,关于对信息资源是“拥有”还是“存取”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在复合图书馆中,“拥有”与“存取”相互结合共同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它们是唇齿相依、长期共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