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围住一些东西而建造的墙,这似乎很好理解,但仅仅是这种意思吗?当然不……《包身工》这篇课文中就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围墙”。一排排低矮的厂房和连关猪狗都不如的“宿舍”,被一堵堵高高的“围墙”围着。里面的包身工在带工老板残酷剥削和压榨下,过着猪狗一般的生活,身体和精神也日渐显得委靡不振。文中还有那个“芦柴棒”,这位小姑娘,身体被严重地摧残,连抄身婆也不敢碰她了。可以想  相似文献   

2.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带工老板对待“包身工”会是“慈祥”的么?句中“慈祥”一词,一定是取它的相反意义即“凶狠”了。那么“慈祥”必是反语无疑。①——我悬揣判“慈祥”为反语的思维过程大致就像上面这样。其实,这样的修辞分析是不妥当的。正确的修辞分析,应该是对作者的具体的艺术匠心的确认。《包身工》中的这句话,其主要特征是,在毫无人性的凶狠的带工老板中,挑出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  相似文献   

3.
《小猴子下山》中用“它”,《小壁虎借尾巴》和《骄傲的孔雀》中用“他”,《燕子飞回来了》中用“她”。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包身工》补注陕西省镇安县中学唐汉承《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摘自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夏衍曾这样讲过:“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光明》创刊号社评也曾颇有见地的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  相似文献   

5.
(二)同音联想。《白毛女》中的“穆仁智”是个地主管家,一听此名,人们就会想到到他“没仁智”。 (三)同形联想。《记一辆妨车》写“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以“果实“喻”穗子“就因二者形体相同。 (四)同神联想。《包身工》一文写,由资本家剥削包身工,就想起家乡人养墨鸭捕鱼。 (五)同质联想。《土地》一文开头,由晋公子重耳接受农夫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就因二者本质相同。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7.
《包身工》以其主题的深刻一直成为中师文选教材的必读篇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构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变换一下认识角度,就不难发现本文结构的另一特点:以“猪猡”为纲,选择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人身待遇等方面的材料,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言之,“猪猡”这一称谓,成了《包身工》这篇文章的文眼。■一、“猪猡”一般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日本纱厂…  相似文献   

8.
一夏衍的《包身工》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1)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在讨论“芦柴棒”属于哪种修辞格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芦柴棒”是借喻,因为能改成明喻:她瘦得象芦柴棒一样。另一种意见认为:“芦柴棒”是借代,因为“芦柴棒”是一个年龄十五六岁、手脚都很瘦的包身工的“外号”,这是以别称代本名。  相似文献   

9.
例1“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废虚的召唤》例2“老乡!人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包身工》例3 革命一起,她的故乡就到了一个都  相似文献   

10.
“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应用频率非常高。“茅”,各辞书多释为“茅草”,如《辞海》“前茅”条:“犹先头部队,古代行军时前哨斥候以茅为旌,如遇敌人或敌情有变化,举旌以警告后军。”《辞源》、《汉语大字典》均作如是解。其解说主要受《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的影响,似乎言之有据,但用“茅草”做旌旗实在是匪夷所思,正如清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收入了夏衍先生的著名报告文学《包身工》。其中有“于是带工头不加思索地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一句话(第10页),句中的“不加思索”系误用,应为“不假思索”。“不假思索”是个成语,形容做事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假,凭借、依靠。成语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其写法。笔者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辞海》、  相似文献   

12.
一、《包身工》的主题关于《包身工》的主题,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是这样阐述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13.
区分借喻和借代是修辞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夏衍《包身工》一文“芦柴棒”用何辞格的理解分析笼统而偏执,本文对此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4.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材初中《代数》与《几何》中穿插了“想一想”、“读一读”与“做一做”等栏目 .其中“想一想”是供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 ,“读一读”是供学生阅读的一些短文 ,“做一做”是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一些问题实例 .这些栏目由于新颖别致、富有趣味 ,因而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均大有裨益 .尽管这些栏目都不作为教学要求 ,只供学生课外参考 ,然而近几年来 ,将上述的三个栏目进行改装 ,拓展为中考题 ,却是命题的热点之一 .因此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挖掘 ,以达到灵活变通的目的 .下面就以初二《代数》…  相似文献   

17.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莉 《语文知识》2002,(8):18-18
试看下面例子。徐青一时火冒三尺,骂张华:“妖精!”张华顿时竖起柳眉,回击到:“你这么丑,连做妖精都没有资格!”“连做妖精都没有资格”,试说谁愿意做妖精呢?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西游记》里知道妖精的形象是青靛脸,白獠牙,凶神恶煞,仰鼻朝天。从而可知,妖精都是面目可憎的。其实不然,“妖”及“妖精”都有  相似文献   

19.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20.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